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e天气安卓版
e天气ios版

春华秋实四十载,荆州气象谱华章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荆州气象人始终发扬“立足岗位、追求卓越、创新融合、勇为人先”的荆州气象精神,沐浴着荆风楚韵,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地跨越坎坷,取得新的成就,谱写荆州气象人拼搏进取、砥砺前行的崭新篇章。

观测预报齐发展,气象工作获认可

徜徉在荆州市气象局史陈列长廊中,一张老照片触动了我的思绪,那是1987年观测场中的老式虹吸雨量计,听老一辈气象人介绍:这种雨量计是当时测量降水量的常见仪器,需要更换记录纸,操作繁琐,并且当温度接近冰点时,雨水结冰会堵塞漏斗致使无法记录。如今测量雨量的仪器已变成全自动记录的翻斗式雨量筒和称重式雨量计,观测员再也不需要打着雨伞,手忙脚乱换记录纸、倒量杯。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荆州全市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均实现气象观测无人值守;区域自动气象站网遍布全市;观测要素不断推陈出新,观测资料精准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人工操作环节的减少使得观测工作劳动强度进一步降低,观测、预报、服务综合气象业务运转变得更加协调,天气预报准确程度也越来越高。

最初的天气预报,是从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开始的,预报方法主要靠在收听各有的气象台天气预报广播的基础上,根据预报员的看天和实践经验,进行补充订正后作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天气图、资料分析、群众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成为主要的天气预报手段,荆州气象人经过不断摸索创立的“几何线图”成为湖北省天气预报必备工具,并在全国推广开来。改革开放以后,荆州气象人不断在天气预测、预报方向攻坚克难,天气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取得一个又一个喜人成绩,《荆州地区大到暴雨短期预报方法》、《中尺度天气气候分析及甚短期天气预报》、《荆州地区暴雨方法研究》等成果获得湖北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997年,MICAPS系统建成后,全国天气预报进入了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引进预报员经验的新的天气预报技术时期。荆州天气预报自此开启新征程,谋划新篇章,荆州气象人进一步加强了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和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研究,并指导各县(市、区)局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业务。为进一步提升预报业务质量,2018年荆州气象局整合预报业务人才,成立了预报业务创新团队,为开展相关技术方法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越来越准确的天气预报服务为荆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广大群众的认可。

立足本职谈奉献,防汛抗旱卫荆楚

    荆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暴雨、洪涝以及干旱灾害时有发生。搞好防汛抗旱气象服务是荆州气象部门比天还大的事。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98年,改革开放刚刚过去20年,长江全流域型特大洪水成为了改革开放之后检验荆州气象人的一场“大考”。从当年4月初开始,荆州气象人作出“今年汛期降水偏多,我市可能发生严重洪涝,建议以防1954年大洪水为标准安排气象服务工作”的中长期预报和建议,随着雨势的加大和汛情的发展,气象服务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先后准确预报7月17日、21日、23日我市有大到暴雨发生,并对8月16日长江第六次洪峰进入荆江河段后的雨情进行了准确预报,为抗洪抢险取得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防汛抗洪气象服务先进集体”、“抗洪英雄集体”就是荆州气象人的此次“大考”成绩单。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发展,荆州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强厄尔尼诺年的“98+洪水”席卷而来之时,荆州气象人应对得当,备受肯定

2011年冬春季节,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发生区域性特大干旱。至5月20日,经调查得知,荆州全市除荆州区和沙市区为重度气象干旱外,其余县市均属特大气象干旱,个别地方甚至人、畜饮水都开始出现困难,大地亟待“解渴”。从出现旱情开始,荆州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联合气象台,全天候密切关注天气形势,统一调动,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格局,实施人工增雨抗旱作业,5月2日至6月14日期间,全市各级人影办共出动车载火箭架6部,高炮3门,开展作业51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累计收益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2011年抗旱救灾先进单位”就是市委市政府对荆州气象人工作的肯定。短短几年,荆州气象人又开始了人工增雨作业改善空气质量探索,并进行增雨效益测评和关键影响因素等技术分析,力求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

服务“三农”显身手,生态气象谋新篇

长期以来,荆州作为全国主要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有“中国粮仓”、“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之称,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历来是荆州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作为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建站之初,主要开展农作物的农业气象鉴定及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改革开放以后,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针对现代农业集约化、专业化、服务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紧跟发展步伐,不断探索气象为农为民服务的切入点,依托先天优势,针对水产养殖,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为荆州市地区农业减少经济损失与农民增产增收作出突出贡献。此外,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还积极履行区域辐射指导职能,小站辐射大平原,带动了江汉平原基层台站农业气象服务的快速发展,独创的农业气象情报网被誉为“荆州模式”,在全省、全国普及推广。党的十九大之后,荆州市气象局又紧密围绕荆州市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气象服务需求,结合农业气象服务优势,整合优质社会资源,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聚焦“平安乡村、美丽乡村、富饶乡村”开展气象服务探索,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气象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省荆州市,拥有长达483公里的长江岸线,水系丰富、湖泊密布,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可以说,湿地生态保护是荆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然而,如何准确反映、搜集、分析不同形态、性质湿地的不同保护需求,成为提供精准气象服务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荆州市气象局紧密结合荆州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气象服务需求,聚焦江汉平原湖泊湿地特色品牌。紧跟需求,积极探索实践,以保障生态安全、支撑生态修复、推进绿色发展为重点,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力求搭建多学科交叉的生态气象遥感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江汉平原沿江湿地生态、湖泊湿地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作物长势与产量动态监测等领域,通过遥感监测评估等方式,对症下药,为湿地生态保护开出气象保障良方。麋鹿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结合2018年汛期气温高,降水偏少的气候预测,荆州市气象局开出了“应逐步开展麋鹿栖息地水系改造,开挖水塘,满足糜鹿防暑降温需要”的气象“药方”,受到石首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高度重视,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成功应对了7月8月的高温干旱天气……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保护绿水青山责任在肩。荆州市气象局立足于科技、服务到基层,平台共建、信息共通、学科共融、服务共享初见成效,已成为江汉平原地区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新生力量。

 荆江之上风云变幻,江上的风帆渐行渐远,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荆州气象人永远不会孤独和寂寞。他们明白:改革开放40年的成绩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往之不谏,来者可期”,坚持用心生活,用思想工作,荆江之畔的气象之花才会经久不衰。(作者:荆州市气象局 邓超 丁国栋 责任编辑:高迅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