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e天气安卓版
e天气ios版

新时代担当 发展与改革同行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来,伴随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湖北省气象事业发展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我作为一名在气象战线工作了40年的老气象人,有幸经历了这个历程。

    1977年,我成为一名国家基本站的观测员,开始了对气象的“初体验”。为了获取更丰富的专业知识,1978年,我考入南京气象学院学习,并在198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湖北省气象局,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近40年的时间里,我先后从事过科研、气象服务、人影、环境气象研发、规划管理、信息网络、气象装备保障等工作,目睹了气象万千的变化。

    观测员出身的我,感触最深的是气象装备的现代化和气象站点的剧增。记忆中,40年前的一个国家基本站也只配备压、温、湿、风、降水、日照、蒸发等人工观测设备,发报是用手摇电话机将信息报给邮局话务员。那时,最让人担心和焦急的,就是深夜话务员睡得太沉,怕误了发报时间。由于观测手段和方式的落后,那时的观测员也特别辛苦,记得一个女同事烈日下观测地温,因为头晕,一头栽倒在地下,砸坏了地温表,还被记了一次责任性事故,我至今还记得她当时委屈和无奈的脸。让当年的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是,40年后,观测站增添了新设备,不仅实现了气象信息自动观测、自动传输,还实现了无人值守。

    从1977年的几十个气象观测站,到如今仅地面观测站就有2600多个,加上探空、雷达、风廓线、GNSS/MET、环境气象等观测探测站,全省各约建成类站点3000个,是40年前观测站的近40倍。正是这些现代化设备和星罗棋布的站点等气象基础强有力的保障,才提高了气象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气象为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开放40年,作为湖北气象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我深感,实践没有终点,改革未有穷期,新时代有新要求,更有新期待。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新的需求,我作为一名退休的老气象工作者,也会发挥余热,和广大气象职工一同肩负起责任担当的使命,为加快步伐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贡献力量。(作者:省保障中心 杨维军 责任编辑: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