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e天气安卓版
e天气ios版

难忘的追风记忆(上篇)

不久前,看到《楚天都市报》一篇 “随州新能源发电规模全省第一”的文章。文章说,2017年随州市新能源发电规模全省第一,随州市新能源产业发电的规模在全省各市州中排第一位,这是一条让人十分振奋的消息。确实,随州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仅仅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为随州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富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吃水不忘挖井人,尝果应记栽树人。” 随州新能源这些真金白银般的沉甸甸、金灿灿数据,让曾经最早参与随州现代风能资源工作的我,深感骄傲、自豪和荣幸。我觉得有必要把当年寻风、追风、测风的历程经过记录下来,让世人知道,曾经有一批人,怀着为随州发展做贡献的信念,默默无闻在风能开发利用方面付出的艰辛,汗水和辛劳,为随州新能源在湖北省名列前茅做过奠基性工作,作出开创性贡献。

追风路之孕育

随州市风能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查、选址和观测等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是随州市政府、随州市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随州有关乡镇和气象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个地方的风能资源有多大,有没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和潜力,投资者的回报有多少,不是领导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它需要在一个地方设置风能观测点,通过长期观测,获取当地风大量而详细的数据,并进行分析论证评估来支撑做决定的。

2004年4月湖北省发改委、省气象局先后下发文件,计划在全省布设风能发电厂,前期观测选点工作委托当地气象部门负责。接到有关文件后,时任市气象局局长的叶贵勇立即向省气象局请示,要求在随州确定一个风能观测点。经过市气象局的不懈努力和争取,省发改委、省气象局批准在随州建设风能观测点。

2004年4月中旬,随州市气象局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组织气象专业技术人员对随州境内的风力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积极主动地能源主管部门了解随州市地方风能分布情况,并携带观测风的仪器设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风能资源普查的寻风、测风的 “追风行动”。

根据风能资源分布的气象气候学原理,随州的部分高山地区的峡谷、冲畈河谷和山地,可能蕴藏着丰富稳定风能资源,是理想的风场适合于安装风力发电机组,进行大规模开发。因此,我们在实地勘察调查过程中,把调查的重点放在随州地区的崇山峻岭中。

我当时作为随州市气象局业务管理科科长,被局领导安排具体负责风能工作的调查、协调联络等工作。经常陪同随州市气象局领导,顶风冒雨,风餐露宿,攀山登岩,一个月内,驱车数千公里,先后到曾都区(当时随县没有成立)北部的殷店镇、草店镇和天河口乡、广水的大贵山、光头山和大洪山等地实地勘察调查观测可能的大风区域,寻找适合风能开发的地点

2004年5月中旬,经过随州市气象局领导和管理人员的积极努力,在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时任天河口乡书记聂少雄、乡长张华强等当地政府官员的密切配合下,最终选择天河口乡四十里冲大风口作为风能观测点。2004年6月,省气象局下文把大风口正式确定为全省6个风能资源观测点之一,并投资10万元建起10米高的测风塔。

四十里冲一条东北至西南方向长约20公里的狭长谷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肥沃,一条河流顺冲而下,冲里零零散散分布着几个自然塆谷地的北部有一山,不高,也不雄伟,但却很有特色,它是河南、湖北的分界线,又是淮河、长江的分水岭。一场雨,下山北,其水流入淮河,下山南,其水汇入长江。一山之隔,口音别楚豫,流水分江淮。因此,此地附近有一村庄,就叫分水岭。风能观测点设在这座山上。观测点具体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2°15′,东经113°26′,海拔高度为276米。  

四十里冲多大风,与它所处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在其北部靠近河南的冲口呈喇叭口的形状,中下游的狭谷宽在5001500米不等,狭谷中山谷的相对高度在50200米之间。这种地形地势,容易造成风明显的狭管效应特别是当空气气流(风向)与狭谷平行时,风速加大的效应更为明显。在夏半年,山地局地对流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我们当时在此安装测风塔时,经常遇到中午突然出现雷雨天的情况。而且山谷风比较明显,给人的感觉是此地什么时间都有风。在冬半年,南下的冷空气流向与狭谷的走向几近平行,加之狭管效应,长驱直入的冷空气流入此地,风速骤增,行人过此,举步维坚。这个地方的风多风大,可以从当地的地名略见一斑。这个地方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灌风口。相映成趣的是,离“灌风口”不远,在河南境内,有一地名叫“迎风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突出此地风大风多的特点,增加投资者对此处风能资源的重视,更快地加以开发利用,也避免外地投资者不明其意,当年我在编写选址及可行性技术报告时,自作主张将其改名为“大风口”。从此以后,大风口常见于官方的各种报告、文章。不过,现在看来,还是风口更具有地方特色,也更形象贴切。(作者:随州市气象局 周泽民 责任编辑:高迅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