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e天气安卓版
e天气ios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气象要闻

【中国新闻网专访】极端暴雨为何多发频发?多位气象专家予以解读

中新网湖北新闻3月21日电 (马芙蓉 李傲)近年来,极端暴雨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出现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何为暴雨?极端暴雨多发、频发背后,有哪些原因?该如何防范、应对?2023暴雨东湖论坛近日在武汉举行,多位专家对此予以科普和解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接受采访

1.能否给公众科普一下何为暴雨,以及暴雨的分类?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浩: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气象上认为,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及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暴雨按降水强度大小可以分为三个等级:24小时降水量50-99.9毫米为“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由于全国各地气候和地形特点不同,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2.每到暴雨天气,会出现各种暴雨预警,暴雨预警等级标准如何划分?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浩接受采访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浩: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其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为最高级。

蓝色预警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黄色预警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橙色预警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红色预警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 此次暴雨东湖论坛上,发布了2022年度国内十大暴雨过程。这个评选标准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今年评选出的暴雨事件有什么特点?

2023暴雨东湖论坛召开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浩:国内十大暴雨事件评选活动2022年是第一次开展。主要目的是希望推进暴雨科学知识普及,让公众认识暴雨、了解暴雨,从而增强防灾减灾知识。

2022年度国内十大暴雨评选标准包括: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局地出现的极端暴雨天气过程或者具有高影响力的暴雨过程。主要考虑暴雨的区域范围、降水强度、人员伤亡、社会经济财产损失等方面。

评选出的十大暴雨事件分别为:“端午水”发威,珠江流域暴雨破纪录;高考期间遇“红暴”,停课不停考;珠江防汛应急l级响应,超千万人受灾;台风“暹芭”横扫中国南北;华南低涡维持,强降雨盘踞华南;蒙古低涡影响下的盛夏北方暴雨;国庆假期北方现历史强暴雨;近二十年广东最强5月暴雨;强降水拉开北方汛期序幕,华北旱涝急转;华南西风槽极端暴雨,致山洪地质灾害频发。

综合分析来看,2022年全国暴雨事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华南、华北、东北以及西南等地区,而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少雨干旱。二是强对流天气过程较往年偏少,但是局地致灾严重。

4.近年来,人们明显感觉到极端暴雨等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做哪些准备?如何应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在我看来,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从气候变化角度看,全球变暖不仅改变了地球陆地大气温度状态及其分布格局,而且引起海洋热力状况亦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气候状态变化加剧,打破原天气气候稳定状况,导致极端暴雨等极端灾害性异常天气多发、频发。

另一方面,可以从人类活动影响大气环境角度来看,例如人类活动及大气污染排放引起气溶胶对降水气候格局改变也起到一定作用。通俗讲,气溶胶是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观测发现,气溶胶可导致雨滴变小,无法落地成雨,反而升上高空,当动力条件合适时,包裹着气溶胶的小雨滴在高空碰并,形成大雨滴,出现突然性降水。概而言之,气溶胶会抑制小量级降水,为大量级降水甚至强降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当前,我国在大范围暴雨监测、预警方面,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经验。但是在局地性突发极端暴雨监测与预报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面对挑战,我们应该推进卫星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强化中小尺度灾害天气雷达网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垂直探测网络,增强垂直探测密度,以提升灾害天气上游关键地区暴雨监测能力与预警水平。同时,加强天地空一体化多源信息数据提取、融合与同化分析,突破数值预报系统关键技术瓶颈,进一步提高数值预报时效性、精确度。

5.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在暴雨预测、预警、预报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还面临哪些挑战?

2023暴雨东湖论坛召开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目前,我国对暴雨的预报主要依赖于数值预报模式、客观预报技术和预报员主观研判。数值预报是一种定量和客观的预报,通过大型计算机作数值计算,输出预报产品,再由预报员在观测分析加上对模式和客观预报分析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最终给出预报结论。

近几年,中国气象局及省市气象部门紧扣科技创新,在观测、预报、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极端暴雨预测预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整体而言,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省市,对大范围暴雨预测、预警还是很有把握的,但是对局地小范围、突发性暴雨准确度和提前时效方面,还存在不足。我们正在通过加密雷达观测、加大新设备新观测资料应用、实施重点研发计划等举措,增强对中小尺度天气和短期天气的把握,弥补短期天气预报及人工预报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