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e天气安卓版
e天气ios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媒体聚焦

【中国气象网】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正洪

    电话接通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多,陈正洪正在户外快步走,他带着喘:“我每天都要锻炼,这一会儿走了六七千步了。”

  他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劳动模范等12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00余项、重大工程服务项目400余项,发表论文368篇,编制技术标准(指南)15项……

  诸多荣誉加持的陈正洪,却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攒好革命的本钱”,才能在热爱的岗位上多干一点、干好一点。

  为的是什么呢?

  或许是1999年在病榻上的一句誓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又或许更早,早在1980年,人生第一堂气象课上心里埋下的那粒种子:“我这一生都是气象的了。”

  两次生命

  十二载夙愿得偿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12月30日,广州军区武汉陆军总医院住院部的病房里,正在与尿毒症进行顽强抗争的陈正洪,支撑着虚弱的病体,庄严宣誓,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见证下,他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

  这一天,他盼了12年。

  “党让我有书读,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中国快速发展。”从1987年研究生毕业开始,陈正洪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99年,陈正洪被诊断为尿毒症。在死亡线上徘徊的时候,感觉“天都塌了”。组织同意他的入党申请,“是组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00年,在组织的关心支持下,陈正洪接受了肾移植手术。“我没有什么积蓄,如果手术失败,我十多年来收集的所有气象图书和资料就作为党费全部捐给图书室。”在上手术台前,他这样说。

  手术很成功,他终于又能回到朝思暮想的工作岗位了。陈正洪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充分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每天坚持锻炼。现在除了每天服药和一点点副作用外,他活得阳光、健康。

  “别老说我是个病人!”他总说。但那场病还是给他留下了一个最大的“后遗症”,那就是更珍惜时间了,从前他就努力实践雷锋精神,这下更恨不得像“海绵里挤水”一样榨出每一点时间用来看书和开展研究。

  每一个和陈正洪共事过的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出他是如何“争分夺秒”的——出院三天就戴着口罩上班了;在病榻上趴着赶工作;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他因为换肾后出现不良反应必须住院时,他正领衔团队进行有关大桥抗风设计方面的专题研究,于是悄悄带了一麻袋书籍资料进了医院。被妻子拦下后,他又托人将之化整为零分批带入病房,最终在病床上攻克了大桥抗风设计气象部分的技术难题。

  “这是在玩命!”很多人都说。

  只有陈正洪自己知道,他恰恰是在享受生命。

  做好自己的事,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他对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最朴素的理解和回应。

  一个选择

  四十年初心不改

  陈正洪原本一直想成为数学家,考进南京大学后因为种种原因被调剂到了气象专业。

  “气象学科有什么用呢?”没想到开学第一课就让他大受震撼。时至今日,他还记得当年老师说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因未能准确预报强台风来临,导致沿海大量船只倾覆,老百姓哭天抢地。陈正洪第一次意识到,气象事业直接关乎国计民生。

  而越往下学就越觉得有趣。

  为什么背风坡多雨影和焚风效应?为什么双季稻在武夷山区不能种到海拔1千米以上地区?气象与多学科间交融碰撞出的火花让陈正洪着迷。为了追这团火,他愿意往少有人烟的山里跑,光着脚踩在砂石地上,甚至因为探路差点丢了性命,只为了摸清山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科研人员掀起“下海潮”时,陈正洪却选择风餐露宿奔波在山林里,足迹遍布全省50多个县,只为湖北省森林火险等级标准及森林火险预报系统研发搜集一手资料。经过5年的攻关,1996年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他主持制订的《城市火险气象等级》成为气象部门最早的8个国家标准之一。

  陈正洪愿意离开业务单位走进服务一线,带头组建了由全国各地技术人员组成的新能源开发气象科研创新团队,时而奔波在戈壁沙漠服务光伏电站,时而背着装备进入大山追风。仅仅一年多时间,他就让许多个“0”成为了“1”——我国气象部门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系统,全国第一本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专著,我国第一项太阳能预报领域行业标准……为建立光伏发电功率预测预报技术体系打下基础。

  陈正洪愿意当一个“傻子”,像影响他一生的老师——么枕生教授说的那样,眼里只看得见自己热爱的事业。

  “选择了要走的路,就坚定走下去。”这条路很长,长到陈正洪走了四十多年还认为走得不够远;这条路又很短,短到现在的陈正洪一回头就能看见大学时的自己,看着老一辈气象工作者手里的“红本本”——“从事气象工作三十年以上纪念荣誉证书”眼馋不已。

  如今,这个“红本本”虽然不再发了,但陈正洪送给自己一本三十年成果结晶的《应用气象论文选集》。他终于也能在扉页里对自己的气象生涯道一句“不离不弃”。

  半生求索

  一片心躬身为民

  “做为人民服务的气象事业”是陈正洪一生的志向。

  他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躺在研究院里‘睡大觉’。”但要如何把气象知识转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几十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了一条路:

  1987年大兴安岭林区特大火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陈正洪迅速把火灾气象预报提上日程。

  1988年武汉市异常高温炎热,导致老年人死亡——他开始琢磨中暑气象指数预报,并着力于研究医疗气象服务。

  湖北省经济发展长期受到“缺煤、少油、乏气”的困扰,寻找清洁、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显得十分紧迫。探寻气象与新能源开发的结合点成了陈正洪的新课题。

  如今,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又成了他研究的新方向。

  201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气候可行性论证区域性评估提出了新要求。这又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工作,陈正洪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勇挑重担,接下了编制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的任务。

  阅读文献、设计问卷、赴多个省实地调研,一家一家企业询问气象敏感点和服务需求……两个月,任务完成。2019年8月,陈正洪又牵头编制完成《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南》,为全国各地提供参考;2020年12月,他指导推出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系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如何将论证与数字模拟技术、智能网格数据相结合,提高论证的时空分辨率和针对性,成了他和团队新的攻关方向。

  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一项课题又一项课题,看起来庞杂,但其实方向一直很明确,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路径也一直很清晰,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开展研究,再将成果转化为个性化服务。这条路,陈正洪管它叫“研究型服务”。如今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了全国的专业气象服务发展。

  陈正洪坚信,青春因奋斗而永在。现在,57岁的他感觉依然年轻,依然在路上,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为党和人民的气象事业发光发热。(作者:叶奕宏 高迅芝 责任编辑:代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