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e天气安卓版
e天气ios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工作动态

武汉中心气象台:在全国智能预报技术方法交流大赛喜获佳绩

10月17日,第三届全国智能预报技术方法交流大赛落下帷幕,经过综合评比,武汉中心气象台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了团体第三名以及降水和温度两个单项第四的好成绩。这份殊荣不仅凝聚着团队技术人员在每个攻坚关口的辛勤付出,更彰显了中心台预报员们对气象事业持续热爱以及甘于奉献、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今日累累硕果,都深耕于朝夕。

见微知著,筑牢基石 在气象预报的舞台上,模式若是画笔,数据则为颜料。团队负责人王晓玲认为“要用好模式,就要先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不同模式在不同降雨类型、区域、时间尺度上预报效果各有优缺。因此对客观产品开发来说,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据出多种模式的最优预报结果。” 为了打好这一基石,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祝赢、章翠红、王艳杰等团队成员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提出了超过400个预报方案,通过检验对比找出最优方案,最终将暴雨空报漏报率降低近10%,为防范化解暴雨带来的各种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撑。以模式为笔、数据为彩,铸就了王晓玲团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刻画了更为精细精准的预报蓝图。

温度预报,创新修正 每周四上午,1306会议室都热闹非凡。这是智能预报技术团队的例行会议,团队成员们正紧锣密鼓地讨论新的进展及预报方案的新问题。方鸿斌翻着最新的温度检验数据:“去年12月30日这次降温过程低温预报偏差较大,原因是用于训练的格点实况中没有出现过这么低的气温,这也是算法存在的一个问题”。气温组组长王珊珊提出:“站点时间序列长,我们可以用站点实况建模,然后修正格点预报。” 这个建议迅速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同,于是陈赛男负责下载数据,方鸿斌则全力以赴训练模型、回算检验。在整个团队的紧锣密鼓的协作下,他们在三天内完成了最新版的气温预报产品,成功将低温的平均偏差降低了0.3℃。这一难关的攻克、技术的突破,是团队协同创新的典范。

强对流预报,突破困境 强对流天气是天气预报中的一大难题。钟敏带领团队成员通过对上百个强对流过程的统计分析,构建了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的概率预报模型。然而,这个方法在应对精细网格时也遇到了困难。负责检验评估的许冠宇拿出了2020-2022年的强对流概率预报检验结果:“空报太多,必须想办法改进!” 对于这一棘手的问题,老前辈吴涛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能否用中尺度模式回波产品进行消空?”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然而消空订正的阈值选取却如盲人摸象,需要反复试验。许冠宇主动承担起了这项工作,她测试了36种消空方案,努力寻找最佳参数。而预报员刘文婷也为了保证整套算法的实时运行,主动选择加班加点。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将短时强降水TS评分提高了62%,雷暴大风TS评分更是翻了一番。这一成果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团队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生动展现。

平台支撑,奉献默默 在竞赛准备中,产品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平台支撑组的默默奉献。温度、降水、强对流各组的上传时间、要素等需求不同,因此董良鹏针对每种产品设计了4-5种上传方案,实现了数据的双备份,守好了竞赛产品的最后一道防线。竞赛刚开始的那几周,值班预报员凌晨2点和凌晨4点半在群里发出产品上传无误的消息后,大家都纷纷回复,原来大家都挂念着竞赛产品,守着数据上传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一支默默无闻的团队,他们的奉献不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整个团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协同作战的力量。这场竞赛也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团队凝聚力和奉献精神的一次深刻考验。

从无到有难,突破瓶颈亦难,每一个奇点的到达都是量变再到质变的结果。在气象预报及服务精细化、准确化要求更高的当下,预报员们依然秉持奉献与创新的精神,纵身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上。这一信念不仅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更是源于每个预报员对气象事业的热忱以及对家国人民强烈的责任感。这次大赛正是这一精神的具象化:团队的吃苦耐劳、默契协作和技术创新,以及对“守正创新,奉献气象”精神的积极传承,必将为湖北省未来气象科技的辉煌发展书写崭新的篇章。(作者:武汉中心气象台 汪梦凌 责任编辑:代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