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hbqxdy.jpg
湖北气象抖音
e天气ios版
当前位置:首页>>气象科普>>气象科普

拜登政府如何打这张“气候牌”? 一扫“退”势,火力全开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陈迎 王谋

采访人:本报记者 赵晓妮

本期观点:

■美国两党的气候政策与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高度关联。

■为急于扭转特朗普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作为甚至开倒车的情况,拜登一上台即火力全开。

4月22日至23日,美国举办线上领导人气候峰会。此前,4月15日至16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在上海举行会谈,其后双方发表了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

更早之前,自1月20日民主党人拜登宣誓就任美国第46届总统以来,围绕气候变化行动频频,上任第一天就签署行政令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并于2月19日正式重回《巴黎协定》,发布“国内国际应对气候危机行政令”(以下简称“行政令”),凸显出拜登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就拜登政府的一系列应对行动,致力于国际气候治理研究的专家陈迎等给出解析。

美国气候政治的摇摆

气候变化问题对于美国两党政治来说,一直是一个争议点。

民主党克林顿政府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共和党小布什时期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再次引领国际气候治理,并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和生效进程。共和党人特朗普上任即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于2020年11月4日正式退出《巴黎协定》。

而民主党人拜登宣誓就职当天又签署行政令重返《巴黎协定》。

这背后,其实是美国两党气候政策与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所致。共和党历来是美国传统能源行业的“代言人”,主张煤、石油等传统化石燃料的生产和消费,维护传统能源公司的利益,否认气候变化事实,并阻止国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

特朗普执政期内不仅全面终止、解散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机制,还任命反对气候变化的共和党人士出任环保署署长,削减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经费和岗位,让美国联邦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几近停摆。

联邦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不作为影响了美国政府参与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也滞缓了美国联邦层面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开展,但一些州和企业的自发行动仍在继续,这在事实上推动了美国在《巴黎协定》下的履约进程,并等待民主党政府执政后再次全力推进全国和地方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可以看到,美国的地方和企业行动已然成势,表现出适应联邦政府气候政策U型调整的韧性。

“三把火”燃动“气候牌”

拜登上任仅一周时签发了应对气候危机行政令,从行政令的内容和覆盖的部门来看,显然是经过长时间酝酿和准备,并作为上任后优先事项发布。

行政令基本覆盖了拜登政府内阁所有部门,并对所有安排事项规定了完成时间,展现了拜登政府全面、立即开展气候行动的决心。总体来看,行政令可归纳为“中心工作”“清洁能源”“环境公正”“统筹发展”“明确目标”“激励为主”等6个关键词。

具体来说,“中心工作”是指提升气候议题优先级,以气候危机代替“气候变化”,并将应对气候危机作为国际、国内事务的中心工作;“清洁能源”是指通过大力投资清洁能源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发展清洁能源经济;“环境公正”是指通过开展气候、环境治理,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推进环境公正和公正转型;“统筹发展”是以应对气候变化、建立清洁能源经济作为经济增长引擎,推动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明确目标”是提出碳中和、电力系统零碳排放等目标,并建立国家气候工作组、白宫国内气候政策办公室等机制、机构以保障行政令实施;“激励为主”,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等激励措施推进气候治理工作,尚未提及碳税、排放贸易等约束性机制。

行政令发布之后,拜登政府先后于2月11日和3月31日发布“拜登·哈里斯应对气候危机创新行动创造就业”“美国就业计划”,对通过气候与环境治理创造就业机会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工作安排。

此外,一系列新的机构、工作机制和职位安排保障行政令推行,比如在总统办公厅内设立白宫国内气候政策办公室,协调美国国内和国际气候政策制定;设立国家气候工作组,由国家气候顾问担任主席,内阁21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工作;建立民间气候组织;设立煤炭和发电厂社区及经济振兴问题联合工作组,等等。

由此可见,为急于扭转特朗普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作为甚至开倒车的情况,拜登一上台即火力全开,构建比奥巴马政府更为系统、全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体系。虽然包括提交《巴黎协定》下国家自主贡献具体内容,以及行政令提及的需要各部门制定的诸多工作方案尚未完成,但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国家高度,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协同治理。同时,在国际事务上,美国也在积极推动全面重返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寻求引领地位。

(参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预出版论文:《拜登政府气候行政指令解析及应对策略探讨》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21.056,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治璇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来源:中国气象报4月26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