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原创科普文章】---生活中的气象常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最近几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这两个名词在各种媒体上出现十分频繁,出尽了风头。在人们的印象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往往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它们是造成我国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文,原意是“小男孩”,也指圣婴,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气候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的洋面刮东风,把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暖海水不断向西吹,这样在西太平洋形成了大片的暖水区,面积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两倍多,而东太平洋表层暖水吹走后,下面的冷海水则被迫上翻,形成 一片冷水区。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5℃以上,并持续6个月以上的时候,就会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通常每2~7年发生一次。在厄尔尼诺年,暖水区面积越大,海水越温暖,持续时间越长,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就越大。
“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小女孩,圣女”,她和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正好相对,所以“拉尼娜”又被称为“冷事件”或“反厄尔尼诺”事件,它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当这片东西长上万公里,南北宽上千公里的海域发生气温低出常年平均值0.5℃时,这片海域就进入了“拉尼娜”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就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每次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通常会出现拉尼娜事件。但拉尼娜事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强度也比厄尔尼诺弱。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对我国的天气气候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通常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如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就十分明显;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入汛比往年提前,持续多雨,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当拉尼娜事件出现时,我国容易出现冷冬热夏,通常拉尼娜会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亚冬季风加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冬季出现偏冷的可能性增大。在1951年以来的拉尼娜事件中,我国冬季有70%以上的概率气温偏低或出现冷冬。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就与2007年的拉尼娜密切相关;在拉尼娜年,东亚夏季风较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北抬,使我国夏季主要季风带偏北,常常位于黄河流域及其偏北地区,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同时,在菲律宾到南海容易出现异常气旋性环流,使得台风活动频繁,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或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个数都比正常年份要多。
当然,这种规律并不是绝对的,只有了解了其主要特点,才能未雨绸缪,应对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有效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来源:生活中的气象常识 (作者:郑治斌、周泽民、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