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
发布日期: 2022年9月20日 | 文号: | |
效用状态:有效 |
一主两翼”中心城市发展气象保障规划(2021-2025)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和湖北发展重要指示精神,推进疫后重振、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湖北省委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着力构建 “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省委对“一主两翼”的新定位对武汉和宜昌、襄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新使命、提出新期待。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是“一主两翼”中心城市气象工作的重要任务。
根据《中国气象局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武汉市气象局会同宜昌市气象局、襄阳市气象局编制了《 “一主两翼”中心城市发展气象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了 “十四五”时期 “一主两翼”中心城市气象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规划年限为2021—2025年。
目录
(一)需求分析1
(二)现状分析2
(一)指导思想3
(二)基本原则4
(三)发展目标4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6
(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7
(三)强化区域交通枢纽气象保障服务8
(四)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9
(五)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9
(六)夯实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业务基础10
(七)创新协同发展工作体制机制12
(一)精密气象监测工程15
(二)智慧城市气象保障工程16
(三)立体交通气象服务支撑能力提升工程16
(四)生态保护修复气象支撑能力提升工程17
(五)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支撑工程17
(一)加强组织领导18
(二)加强多元投入19
(三)加强资源共享19
(四)加强联合创新19
一、发展形势
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新定位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新时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定位和气象工作者的使命责任。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至上的发展理念,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气象趋利避害的能力水平,加快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保障。
“一主两翼”重大战略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任务。省委提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武汉、襄阳、宜昌作为“一主两翼”中心城市,必须更好服务省委的重大战略,聚焦武汉城市圈和“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联动发展重大需求,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智慧城市气象保障、产业转型气象服务、生态气象服务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先导性、示范性作用,并有效带动区域气象事业发展。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期待。气象工作是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高质量气象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元化特点。这些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解决气象服务产品供给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深入调研不同群体对气
象服务的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开发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优质满意的气象服务。
十三五以来,“一主两翼”中心城市全面贯彻落实“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综合立体气象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达到5-8公里,其它地区平均间距达到10- 12 公里;气象探测数据传输实效达到1分钟;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实现全覆盖。
气象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智能网格预报投入业务化应用,基本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警预报。暴雨、寒潮、高温、大风、大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公共气象服务更加普惠智能。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实现了传统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多渠道传播,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9%。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生态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更加有力有效。
“一主两翼”中心城市气象事业虽然具备较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发展短板。
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区域气象站网布设密度不够,部分观测站观测要素较少、设备老化、气象传输及时率
低。空间立体气象观测体系不够健全, 垂直探测网仍存在盲区。气象观测综合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有待提高。
气象服务供给水平有待提升。气象服务产品的精细化、个性化、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针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乡村振兴、重点经济领域的气象服务产品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气象服务供给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仍有差距。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气象和行业大数据融合分析应用能力不足;气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气象高层次人才紧缺,开放合作缺乏平台和项目支撑,共建共享、人才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紧扣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面向服务建设“一主两翼”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面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气象新需求, 以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为抓手, 以气象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大力发展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
防线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政治统领。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气象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到位,确保气象事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需求牵引。主动融入“两个循环”新格局,主动融入湖北省“一主两翼”重大战略,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以需求为牵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不断提升气象保障能力和水平。
坚持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一主两翼”中心城市作用,统筹新时代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气象保障需求,统筹行业气象服务需求,统筹市区(县)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增强气象事业发展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 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聚焦气象核心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和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到2025年, 建成基本适应“一主两翼”中心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智慧精细、供给有效的城市气象服务体系,智能精准、支撑有力的气象保障体系,探索创新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多源数据交换共享
能力明显提升,为城市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综合交通、产业转型等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一主两翼”中心城市气象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科技创新 | 科技成果转化率 | % | 45 | 55 |
大数据应用水平 | 分 | 75 | 90 | |
研发投入水平 | 分 | 33 | 50 | |
精密监测 | 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 分 | 75.5 | 80 |
大气垂直观测站网覆盖率 | % | 50 | 80 | |
气象雷达观测站网覆盖率 | % | 70 | 95 | |
观测装备技术水平 | 分 | 71 | 85 | |
精准预报 | 强对流天气预警平均提前量 | 分钟 | 45 | 49 |
天气预报准确率 | 分 | 85 | 88 | |
气候预测准确率 | 分 | 74 | 77 | |
精细服务 | 气象灾害风险综合普查县级覆盖率 | % | - | 100 |
重点行业气象灾害风险业务覆盖度 | % | 50 | 80 | |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 分 | 60 | 70 | |
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 | % | 99 | ≥99 | |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 分 | 89 | ≥90 | |
气象治理 | 气象政务服务满意度 | 分 | - | 95 |
台站基础设施达标率 | % | 80 | 95 | |
固定作业站点标准化率 | % | 80 | 95 | |
气象标准化水平 | 分 | 90 | 96 |
三、主要任务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修订并组织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分灾种分级别的防御措施,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分类处置、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纳入乡镇(街道)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与责任人名录库,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监管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优化“多员合一”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立“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元化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基层网格化组织体系。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开展针对住建、交通、防汛、等城市运行重要领域的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建立基于重点领域的城市运行气象风险信息数据库。开展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发展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决策和行业气象服务。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制度和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灾害高影响区防御能力。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应急能力。提高城市气象智能观测、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分区预警能力。建立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冻害、高温热害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预警和评估业务,开展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损失评估服务。加强应急管理、水利、电力、自然资源、农业、林业与气象大数据综合分析及
应用,发展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深化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提升城市夏季渍涝风险预警和冬季融雪防冻气象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建设,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畅通预警发布绿色通道,扩大预警覆盖面, 提高及时性。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开展城市小气候及城市热岛效应监测评估,城市通风潜力和风热环境评估,城市暴雨雨型及强降水分布分析研究,为城市规划设计规避气象风险提供科学建议。开展重大项目和工业园区(开发区)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城市绿植生长分布气候区划,为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及城市市容环卫科学管理提供气象依据。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开展城市环境气象垂直监测,开展输入型大气污染物跟踪监测、区域传输预警和气象条件对主要污染物影响的定量评估,提高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警水平。围绕“一城一策”生态环境治理,开展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动态评估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气象决策服务,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城市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优化人影作业装备,科学设置作业站点,为区域大气污染的精准治理和管控提供支持。加强城市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探索为城市节能减碳、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及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排放碳达峰提供气象服务。
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挖掘临江、临湖、城郊特色气候资源,积极推进国家气候标志创建,深挖品牌效应。开展“中国天然氧吧”、 “避暑旅游目的地”等生态气候标志品牌建设工作。围绕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展精细化旅游、康养气象保障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示范区和气象公园建设。
提升黄金水道气象保障能力。开展长江、汉江航道气象灾害普查,建立长江、汉江航道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构建通航安全运行气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开展基于通航气象风险的航道安全气象预警预报服务。结合干线航道整治、深水航道建设、深水航道减淤和支线航道整治、升级改造等工程的施工需要,开展航道整治气象服务。针对港口、码头等建设和运营,开展需求调研,建立气象服务指标体系,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欧亚陆运节点城市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提升陆路交通气象保障能力。加强与公路、铁路部门合作,针对交通高影响天气易发、敏感线路,分区域开展专业监测和风险评估,开展公路气象灾害精细化普查与风险区划,开展铁路规划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建立综合交通枢纽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指标体系,开展主要交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预警和综合交通枢纽气象保障服务。
提升物流气象保障能力。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气象服务,建设物流气象服务系统,加强与交通、公安、物流等部
门的合作,完善城市城际交通、物流信息与气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交通物流行业大数据融合和创新应用,针对物流运输、调度、 配送各环节, 实时发布基于位置物流运输气象预测预警信息, 发展生鲜冷链、农产品等特定物流产品气象服务。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开展农业新品种引进、新产业发展的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建设与农业“三区三园一体”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试验站。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气象与农业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建设设施蔬菜、柑橘、果桃等省级特色农业气象中心,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气象保障能力。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开展个性化、直通式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
加强都市农业产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聚焦都市农业气象服务需求, 以都市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和城市人群等为服务对象,针对美丽乡村游、瓜果采摘游、植物观赏游、农庄垂钓游等城郊特色旅游项目,开展都市生态休闲观光气象服务。重点针对都市人群,开发“乡村游”天气预报等气象服务产品,打造现代都市城郊乡村游气象服务品牌。 重点针对名优特和地标农产品,逐步开展莲藕、柑橘、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经济林果的气候品质认证, 打造优质生态“气候好产品”,提升品牌效益。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增强农村、山区、边远地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 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
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面向市民“衣食住行游商康”等不同场景,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 发展融媒体气象服务, 制作图形、视频、动画等直观快餐式服务产品,加强对重大天气过程等社会热点的直播追踪。
助力文化旅游发展。开展旅游气象监测评估、预报与风险预警技术研发,建立基于气象要素阈值的旅游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开展旅游气象预警预报服务。探索与旅游景区合作开展大型游乐设施、高空及水上等气象高敏感游乐项目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天气、气候与特色景观的融合研究, 研发旅游景区特殊景观观赏指数, 开展适游期预测服务,探索面向公众的定制式、伴随式、沉浸式精细旅游气象服务。
加强气象精密监测。完善地面气象站网。开展国家气象站 标准化改造, 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升级老旧区域气象站,增加云量云况、能见度、天气现象等要素观测。提升区域气象站网密度,中心城区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达到5公里。完善垂直廓线探测网。建设“一主两翼”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系统,按
站间距不超过50公里, 建设梯度塔、高层楼宇气象观测站、毫米波测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拉曼-米散射气溶胶激光雷达等新型观测设备,满足城市及周边地区较小气象尺度天气的预报预警需求。增设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城市智慧气象观测网。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微型、移动、低功耗智能观测设备,实现温度、水汽、风、水凝物、实景图像、积水深度等要素的实时感知,采集、传输、质控、存储、监测和可视化,实现城市气象特征多维度实时展示。加强应用气象观测能力。面向城市气象服务发展需求,重点布局农业、交通、生态、旅游等领域的专业观测系统,加密温室气体监测系统,靶向助力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和生产。
加强气象精准预报。建立智能化临近预警业务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基于机器深度学习的短时临近预报强分类识别技术研究,建立集强天气实时分类识别、临近回波外推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为一体的临近预警业务系统。发展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融合双偏振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发展面向超大城市的百米级分辨率快速循环更新同化预报系统,提高数值模式对超大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的支撑能力。强化数值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发展客观化网格预报预警系统,以多源数据、数值预报模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等为基础, 改进智能网格预报订正技术,提升对“一主两翼”中心城市、长江汉江黄金水道的暴雨、强对流、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和冰冻、干旱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加强气象保障服务供给。着力增强数据服务和分析应用能力。依托天镜系统的市级部署,实现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网络业务全流程、全要素、全过程运行监控,丰富监控情报产品,提高情报分析与应用能力;加强气象与相关行业部门的数据交换。对接智慧城市超级大脑,将精细化气象信息嵌入“云数通衢、大智武汉”、“智慧宜昌,市民e家”、“i襄阳”等数字化政府平台。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中的应用,着力提升气象大数据汇集、共享、融合分析和智能应用服务能力。着力增强智慧气象服务能力。以“+气象”为核心,针对智慧城市、智慧工业、智慧水务、智慧医疗等数字经济应用领域,建立智能化服务引擎,推进智能气象插件建设,推动气象与各部门、融媒体、社交媒体和生活政务服务平台的融合对接,发展智慧化场景式公众气象服务。基于移动交互、智能定向、情境感知、行为分析技术准确把握用户服务需求,拓展“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生活气象服务,发展精准推送技术,实现自动感知、智能预报,个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线互动、交互式供给的气象服务新模式。
发挥特色示范带动。加强三峡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强化地面和高空气候监测、极端天气监测、立体剖面梯度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试验研究,在近地层通量观测、基准辐射观测、地基遥感廓线观测、生态系统监测、大气成分观测等基本观测以及生物圈、水文、风能资源等拓展观测方面先试先
行,率先形成陆-气、水-气通量观测能力, 逐步建成集综合观测、科学研究、开放合作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业务科研平台。推进现代农业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发展武汉“1+N”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完善蔬果、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等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宜昌柑橘品种多样性差异农气试验基地、茶叶立体农业气象观测示范基地、经济林果种植小气候科研示范基地。加强与农业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合作, 开展农作物(养殖物)生长发育及相关生态环境监测试验,加强农业适用技术研究, 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流程、策略、手段,探索形成部门内外联合、社会化参与的产学研用为一体现代农业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研究、示范、推广能力。
探索协同发展机制。统筹推进“一主两翼”中心城市一体化气象服务协调发展。建立“一主两翼”气象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健全规划统筹、项目共建、标准共用、政策协同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重大气象灾害联动联防、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互通共享、分布式一体化气象服务、科技联合创新和成果共享、专业技术人才联合培养等机制创新,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发展提供先行示范。引导支持“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共同参与“一主两翼”气象发展新实践, 打造支撑全省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南北“两翼”。建立开放式气象创新和应用服务平台。着力构建“一主两翼”气象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共同体,充分利用武汉、宜昌、襄阳三地优势资源,开展气象
及相关数据的融合与综合分析应用研究,加强城市气象服务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 推动气象高新技术成果在“一主两翼”中心城市业务服务领域先行先试。搭建气象工作技术交流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工作联席制度,推进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交流互访, 设立访问、客座岗位,促进协同发展。
创建气象服务联盟。建设“一主两翼”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联盟。以武汉、宜昌、襄阳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现代农业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推进农业气象观测和物候观测自动化,强化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和科学试验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向生态农业气象观测转型,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水平。建设“一主两翼”综合立体交通气象服务联盟。面向“一主两翼”综合立体交通服务需求, 以武汉城市立体交通、三峡枢纽运输气象保障示范等建设为契机,建设交通高影响天气影响外场试验基地,完善智能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建立立体交通和综合物流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强化“一主两翼”城市群交通气象信息共享和服务联动,实现与运输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高综合交通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一主两翼”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服务联盟。建立并强化宜昌、襄阳省级气象计量分实验室、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分中心在“一主两翼”城市群气象观测与信息技术保障方面的作用,联合建设省级气象装备储备供应库房,加强联合气象应急和演练,组建技术保障团队,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结合各自优势资源创建业务特色品牌,提高技术保障支撑能力。
四、重点工程
完善城市基础气象观测网。升级改造国家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国家级标准气象站1主1备双套运行,具备全要素、自检标校、远程支持和综合诊断等智能化功能,观测场室标准化改造。升级武汉、宜昌国家高空气象站,建成北斗卫星自动探空业务系统。对区域气象站进行升级改造,部分重要站点增加能见度、天气现象、云况、负氧离子、紫外线等观测要素,升级或新建6要素区域气象站。借助城市智能灯杆、铁塔、智能化基础设和城市云等,安装小型、微型智能气象环境仪器,获取温度、湿度、风向、风速、云量、云状、天气现象等实时天气信息,实现重大活动场所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观测站点及敏感要素全覆盖。建设城市大气成分监测网。
建设垂直廓线探测网。建设X波段相控阵双偏振阵列天气雷达试验网,并与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实现多波段协同观测,提升城市重点区域及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探测时空分辨率和精度。建设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仪、垂直能见度仪和小型无人机,形成具有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大气垂直廓线协同探测系统。
建设省级综合气象探测示范基地。依托现有台站或选址新建鄂东、鄂北、鄂西省级综合气象探测示范基地, 加强新设备、 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试验、评估和应用,开展设备研制、业务技术试验等研究型业务,为业务、服务、科研和人才培养
提供支撑。
打造智慧气象服务“产品超市”。建立“行业+气象”服务供给新模式。强化“气象插件”建设应用,丰富气象服务产品供应,开发气象产品集成数据库,建设智慧气象服务“产品超市”,开放气象产品数据对外访问接口,提供实况、预报、预警等产品数据调读功能;开发轻应用,提供行业应用智慧气象服务插件。将气象服务嵌入决策、行业的相关系统和应用场景,与其应用迭代深入融合, 从气象服务向气象“赋能”延伸。
建设气象预警信号精准发布系统。依托大数据、位置服务和云平台发布等能力搭建气象预警信号精准发布系统。利用基站覆盖和大数据技术开展区域常驻和漫游用户综合分析,建立指定区域用户实时动态数据模型,实现气象灾害等预警信息分灾种、分区域精准靶向和实时快速全网发布。
完善“一主两翼”城市骨干道路、高速公路、高铁沿线交通气象监测站网,构建陆运交通气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交通高影响天气影响外场试验基地。在长江、汉江沿线布设由气象监测站、能见度站、浮标气象站、毫米波雷达所组成港口气象监测网,构建长江经济带智能交通气象监测站网,研发智慧航运气象服务系统,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气象服务中心。以武汉城市立体交通、三峡枢纽运输、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气象保障示范等为带动,建立立体交通和综合物流智慧气象服
务平台。
完善地基生态气象观测网。完善湿地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开展局地小气候、植被、物候、水碳通量和水文等监测;优化森林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开展局地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物候、生物量、群落分布、生产力等综合观测和资料共享;完善农田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在襄阳等粮油主产区完善高标准农田小气候和实景观测站,增补墒情自动监测站。加快推进三峡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开展三峡库区极端气候、植被、水文、土壤侵蚀、消落带类型分布等观测。
建立生态气象遥感支撑体系。加强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在武汉、襄阳、宜昌建立生态遥感监测要素地面验证系统,在武汉建设湖泊湿地生态特色遥感应用系统,针对三峡库区植被和水生态系统, 开展重点生态地表参数的空基遥感监测,为星空地一体化生态气象遥感监测提供支撑。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建立武汉、襄阳、宜昌中心城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平台,完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优化地面作业布局,开展研究试验和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抗旱、防雹、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人工增雨作业。
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规划, 强化武汉(设施农业)国家级农试站功能, 建设宜昌(经
济林果)、襄阳(旱地作物)省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形成农试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为主,社会观测为补充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增加农田小气候站和实景观测站,实现观测资料实时传输供共享共用。
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在武汉(蔬菜)、宜昌(柑橘)、襄阳(果桃)等地创建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采用试验基地和示范基地“1+N”联动模式, 推进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覆盖各类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提升农特产品价值。开展农产品品质气象影响试验和分析评估,为名优农产品选育、保护提供气象支撑。开展农作物引种扩种气候适应性试验和气候可行性论证,为异地名优产品引进推广和本地优势农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气象依据。
完善农业气象支撑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养殖物)生长发育及相关生态环境监测与试验研究,完善服务指标、服务流程、服务策略、服务手段,加强农业适用技术的开发、引进、示范及推广。创新农业气象服务供给,发展农业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围绕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作物,制作发布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
五、保障措施
成立“一主两翼”中心城市发展气象保障规划领导小组。加强对“一主两翼”中心城市发展气象保障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研究制定气象保障工程建设的具体方案措施, 分解细化工作任务,
强化落实,加强督促考核,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积极争取地方公共财政投入,把“一主两翼”中心城市气象事业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气象事业,建立气象保障服务的稳定投入机制,在政策、业务技术、项目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拓宽相关部门行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适合的领域推进政府、行业购买气象保障服务,多手段共推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
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加大“一主两翼”中心城市科技成果、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共享力度,调动各项优质资源支持亟需解决的共性发展难题和技术瓶颈,深化跨单位、跨部门、跨学科的有机组合,集中优势力量,形成发展合力,提升资源使用的整体效用。
瞄准中心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需要,采取联合创新、开放创新等多种合作形式,实施“一主两翼”气象保障关键技术创新攻关。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凝聚社会科技力量, 建立关键技术合作攻关机制。加强与交通、水利、航务、规划、旅游、农业、生态管理等部门建立协同创新联盟。
二〇二二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