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
发布日期: 2022年9月20日 | 文号: | |
效用状态:有效 |
湖北省综合气象观测发展规划(2021-2025)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 也是气象部门从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 科学谋划我省“十四五”综合气象观测发展, 大力推进我省气象观测现代化,提高气象监测精密水平, 形成与现代气象预报服务体系相适应的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为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服务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依据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技术发展引领计划( 2020-
2035年)》《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 2021-2035 年)》《气象雷达发展专项规划( 2021-2025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9‟ 28 号)和《湖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专项规划。本规划在总结“十三五”我省综合气象观测发展取得成就的基础上, 分析了“十四五”我省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明确了2021-2025年我省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目标, 提出 了发展任务, 制定了保障措施, 是未来五年我省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行动指南。
目 录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1
(二)存在的问题2
(一)指导思想3
(二)基本原则3
(三)发展目标4
(一)强化天气监测能力5
(二)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能力7
(三)提升生态遥感监测能力8
(四)拓展专业气象观测能力9
(五)提升智慧城市气象观测能力11
(六)提升观测数据应用水平11
(七)完善气象装备保障业务体系12
(八)深化观测业务体制改革13
(一)地面气象监测网建设工程15
(二)强对流天气监测网建设工程16
(三)气候生态观测网建设工程17
(四)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网建设工程18
(五)综合装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18
(一)强化组织领导19
(二)健全投入机制19
(三)加强人才培养19
(四)加强技术指导20
(五)加强部门协调20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根据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和《湖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依托山洪工程、雷达工程及省财政等项目, 湖北省气象部门大力推进气象观测自动化, 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显著提升, 为湖北气象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合气象观测站网进一步优化,布局更合理。 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平均站间距达到8.3公里, 重点区域达到 5公里。建成了黄冈新一代天气雷达和监利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弥补了东部山区和沿江天气雷达监测盲区。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基本建立, 建成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省级接收站, 卫星遥感产品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了金沙国家大气本底站, 建成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站网, 完善了交通、农业、环境、旅游等专业观测网, 初步构建了综合立体的长江航道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更高。 完成了随州、荆州、恩施和神农架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升级。持续实施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 淘汰老旧设备, 统一配备四要素、六要素自动气象站, 提高了观测系统运行稳定性和数据质量。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配备了各类新型传感器, 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全省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配备了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完善了应急观测备份措施。
气象装备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观测系统运行更稳定。 建立了覆盖综合气象观测设备运行、信息传输、数据质控的全流程实时监视业务。建成了省级气象装备维修测试平台, 开展了主要气象观测设备性能测试、故障诊断、维修保障等。完成了省级气象计量系统升级改造, 全省市(州) 气象局配备了移动校准维修系统。
专业气象观测能力进一步加强,数据应用更广泛。 初步建成长江航道湖北段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和武汉城市交通气象监测网, 开展交通气象服务。在主要旅游景区布设旅游气象站, 各市州布设空气负离子监测站, 开展旅游气象服务。成立了湖北省生态气象与卫星遥感中心, 开展了卫星遥感生态气象监测分析业务。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 我省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仍不完善, 北部、山区仍存在监测盲区,大气垂直监测能力不足, “一主两翼”、“长江经济带”等重要社会经济发展区域观测系统较单一, 不适应湖北省重大战略保障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二是综合气象观测能力仍有不足, 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应急移动观测能力不足, 智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尚未建立, 交通、旅游、环境、生态等专业气象观测网仍需完善, 不适应人民群众向往生命安全、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生活
需求。三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智能化、社会化水平有待提高,地空天立体化协同智能观测体系尚未形成, 气象装备保障能力不足,不适应湖北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和湖北发展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以 国家重大战略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 对接中国气象局和湖北省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以“监测精密”为要求, 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体系, 提升站网运行、数据加工、装备保障、质量管理能力, 有力支撑“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湖北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引领。 遵循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和《湖北省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不断满足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的需求。
坚持改革发展。 深化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破解影响和制约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 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观测业务模式, 推进综合气象观测集约化发展, 推动 观测领域研究型业务发展, 建立“省级支撑、市级主导、市县一体”的气象装备保障业务体系。
坚持技术创新。 充分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 发
展协同观测技术和重点区域三维空间气象多要素协同观测方法,着力增强气象观测自动化和智能化能力, 提升协同观测能力和综合应用水平。
坚持开放合作。 加强与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有关企业和用户团体的合作, 推进气象观测设施共建、资料共享, 建成市场主体和业务融合的公众参与式社会气象观测体系, 形成便捷参与、“观测即共享”的社会气象观测业务。
到2025 年,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建立智慧协同、实时精密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 建成保障有力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体系,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整体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更加科学、功能更加完善。 建立更加完善的立体精密天气观测站网, 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增强气候系统观测能力, 实现主要气候区及气候变量观测全覆盖。专业气象观测网满足湖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智慧协同观测业务和实况产品更加完善。 发展自适应协同观测及天气智能识别技术, 实现灾害性天气快速识别捕获。建立高精度三维大气实况监测产品业务, 交通、农业、生态等专业领域观测产品的应用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业务运行体系更加高效。 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新型气象观测业务运行模式。建立省级支撑、市级主导、市县一体的气象装备保障业务体系,观测装备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类别 | 主要指标 | 2025年 |
精密监测能力 | 全省地面气象观测站平均站间距 | 7公里 |
乡镇地面气象观测站标准化率 | 80% | |
大气垂直观测站网覆盖率 | 100% | |
1公里高度天气雷达监测覆盖率 | 95% | |
气象灾害监测率 | 80% | |
专业气象观测能力 | 全省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站网覆盖率 | 100% |
4A级以上旅游景区气象观测站网覆盖率 | 100% | |
生态气象观测能力 | 主要生态系统生态气象观测站覆盖率 | 100% |
气候变化监测能力 | 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覆盖率 | 100% |
气象装备保障能力 | 气象观测装备技术水平 | 85% |
观测系统业务稳定运行率 | 97% | |
气象观测数据产品质量水平 | 观测资料质量控制覆盖率 | 90% |
观测数据业务可用率 | 90% |
(一)强化天气监测能力
完善地面气象观测。升级改造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实现设备状态自检、数据信息融合、远程控制等智能功能, 增配视程障碍天气现象仪。 在国家基准气候站开展地表辐射收支观测, 遴选国家地面天气站开展天气现象观测。升级更新运行时间超过8年以上的设备, 偏远山区自动气象站升级为北斗通信系统。补充完善地面气象观测站网, 四要素及以上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不超过7公里, 长江流域湖北段沿线、汉江沿线、中
小河流、洪涝灾害敏感区、山洪地质灾害易灾区、强对流天气多发区、一主两翼主城市等重点区域适当加密, 站间距达到3 ~ 5 公里。推进乡镇自动气象站标准化建设,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
强化天气雷达监测。 持续实施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标准统一和双偏振改造; 实施新一代天气雷达开展精细化和快速扫描技术升级, 提升观测时空分辨率, 增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及大风的快速捕获能力。进一步完善全省天气雷达观测网, 在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局地强天气系统易发区、天气雷达监测盲区增补建设X波段多普勒(相控阵) 天气雷达,形成布局合理、监测有效的天气雷达观测网,实现距地1公里高度天气雷达监测覆盖率达到 95%。发展天气雷达自适应协同观测和天气智能识别技术, 根据天气情况变化和终端用户需要动态调整扫描方式,建立以天气雷达为核心、多设备参与的协同观测模式。
升级高空气象观测。 将武汉、宣恩、宜昌高空气象观测站升级为北斗导航探空站, 在全省按 150公里间距布设北斗探空接收机、探空远程中继控制系统, 开展平流层长航时平漂观测,形成观测无缝隙的地-空物联探空网。建设地基遥感垂直廓线观测系统。在全省按平均间距不超过150公里增建地基遥感垂直廓线观测系统, 实现温度、湿度、风、水凝物的垂直协同连续观测, 观测高度达 10 公里,时间分辨率达分钟级。升级并补充北斗导航地基水汽观测系统, 实现全省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水汽观测全覆盖, 平均站间距 30 ~ 50 公里,时间分辨率
达到分钟级。升级雷电观测系统, 进一步提升云地闪、云闪探测性能, 增补部分雷电观测站,站间距提升到80公里。
发展空间天气观测。 加强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观测, 补充建设空间天气观测站, 配置电离层闪烁仪和短波无源接收机,形成150公里间隔电离层观测网。在武汉开展中高层大气观测。
加强应急观测能力。 升级并补充建设移动应急气象台, 实现全省市(州) 级移动应急气象台全覆盖, 各市县应急观测响应控制在2小时车程内。更新省市县三级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设备。在各市(州) 布设小型低空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 增强汛期、重要天气过程和重大活动保障等应急观测能力。
完善温室气体监测。 在全省主要市(州) 建设以 CO2 为主 的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系统。提升金沙国家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本底观测功能, 实现温室气体全要素和重要示踪物在线观测。鼓励各地围绕地方碳中和目标, 根据能源、农业、林业等业务科研服务需求, 建设应用气象观测站(温室气体) , 开展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通量观测。 全面发展温室气体观测业务,提升温室监测评估和能力, 为湖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碳排放核算提供气象科学支撑。
开展臭氧观测。 在宜昌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建设由地面臭氧、臭氧探空、臭氧柱总量和臭氧激光雷达等组成的立体观测系统, 在金沙国家大气本底站增加臭氧柱总量观测系统, 实现高精度的臭氧立体分布和生成输送特征观测。
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 坚持“一站多址、 点面结合”原则, 统筹发展以宜昌国家基本气象站为中心, 宜昌国家天气雷达站、秭归国家基准气候站、三峡国家气象观测站等为补充的三峡国家气候观象台。开展地面基准气候观测、高空观测、近地层通量观测、基准辐射观测、地基遥感廓线观测、生态物候监测、水质监测、大气成分观测等长期、连续、立体的观测,推动气象观测研究型业务发展, 有效增强气候变化下三峡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估和保护能力。 根据长江中游气候区气候特点, 围绕大别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各圈层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对天气气候系统的影响, 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 按一 站多用的设计思路, 积极培育长江中游区国家气候观象台 (麻城) 。
(三)提升生态遥感监测能力
优化生态气象观测。 根据全省重点生态区特点和分布, 依 托现有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 增加蒸散、辐射和通量观测, 补充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站, 形成涵盖全部重点生态区和森林、湿地(水) 、农田、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的生态气象监测网。在重点湖泊、库区湿地新建由通量观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和梯度气象观测系统组成的地面/湖泊湿地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 开展湿地水、土、气、通量及碳等生态要素立体、自动、连续监测; 在河湖湿地保护区建设水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开展常规气象要素及水文、水质观测。 在丹江口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增建森林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 开展森
林小气候要素、梯度通量、大气成分、土壤水分、植被物候、生产力和光学参数等观测。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分区, 遴选部分国家森林公园增建森林生态气象基本站, 开展常规气象要素、土壤水分及植被光合参数观测。 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区遴选部分国家基准站、农气观测站完善多层土壤水分的观测、地表蒸散发的观测, 为加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以及农业干旱等多种干旱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提供监测数据。在“一主两副”重点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内增设常规小气候观测系统,在中心城区增设冠层监测系统。
推进卫星遥感体系建设。 以三峡国家气候观象台、金沙国家大气本底站、洪湖湿地观测站、农试站为依托, 结合水、森 林、农田和城市生态气象观测站, 完善遥感监测验证站网, 开展温度、蒸散发、作物分布、植被覆盖度、物候、生物量、水质等要素遥感反演真实性检验。利用基础卫星遥感产品(大气、陆地、海洋和空间天气) 、多源碳卫星遥感反演资料和长时间序列的云、降水、闪电、气溶胶、温室气体、地表植被指数、温度、土壤湿度等观测数据, 制作推广特色遥感产品。加强湖 北生态气象与卫星遥感中心建设, 建设省级遥感信息共享平台和遥感应用平台, 建立国、省、市、县四级联动卫星遥感服务机制。
(四)拓展专业气象观测能力
强化农业气象观测。 依据湖北省现代农业特点, 优化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和业务任务, 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能力。将
各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地段统一调整到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或科技园, 推进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升级增补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 实现主要粮食和特色农业生产县(区) 全覆盖。根据湖北省特色优势农业分布, 以主要淡水养殖品种、果疏、茶叶、药材、烟叶等特色农业为重点,分别选择5个优势县区建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和实景观测站, 提升特色优势农业气象观测能力。
完善交通气象观测。 联合公安交管及铁路、公路、航运、水利等部门, 共同建设完善全省交通气象观测站网, 在高速公路沿线开展能见度、路面状况、天气环境等气象条件监测, 在省内 “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沿线开展雨量、风力、轨道结冰等灾害天气监测, 在长江航道湖北段、汉江、清江千吨级通航河段开展大风、低能见度、强对流等灾害天气监测, 在中大型船舶上建设船载气象站, 在通航水域关键敏感区增设测风激光雷达, 实现公路、铁路、通航河段沿线交通气象观测站全覆盖。
推进旅游气象观测。 联合文旅部门共同推动制定与旅游安全和旅游适宜性相关的气象监测标准。继续推进旅游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在 4A级以上旅游景区布设自动气象站, 实现全省 主要旅游景点气象观测站点全覆盖。对于山岳型景区, 选择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水源地、水库区、重要文化或自然遗产保护点合理增设自动气象站。在生态旅游资源、景观资源较丰富的 4A级以上景区布设大气负氧离子和实景观测站,支撑
(五)提升智慧城市气象观测能力
开展城市智慧气象观测示范区建设。 围绕武汉、宜昌、襄阳“一主两翼”智慧城市气象服务需求, 布设高密度小型智能自动气象站网。在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内增设城市小气候观测系统。加大外部门实时数据、图像共享, 提取天气现象、灾情等实时信息, 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和核查能力。
完善城市三维立体监测网。 在武汉城市圈加密布设 6套由毫米波测云仪、风廓线仪、微波辐射计、 GNSS/MET、气溶胶激光探测仪等设备组成的遥感垂直廓线观测系统。在主要天气过程路径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加密布设6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 建立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天气雷达网, 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数据和三维风场实况。
(六)提升观测数据应用水平
加强观测数据质控和评估。 建立观测数据从采集、加工处理、应用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 实现各类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全覆盖, 强化观测端质量控制功能, 完善省级质量控制业务系统, 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观测数据业务可用率在 90%以上。发展多源观测数据质量检验技术方法,完善业务检验评估流程, 扩充对非传统观测、社会化观测数据、气象观测综合判识数据的评估, 建立观测数据质量检验、评估业务。
完善高精度实况业务。 完善气象观测资料收集、加工处理,
发展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资料处理和多源观测资料融合技术,开发基本气象要素三维实况产品和灾害性天气智能识别跟踪产品。基于全国智能网格实况融合分析产品, 结合气象数据偏差订正技术, 开展网格实况融合产品的质量检验、评估与应用,建立高精度实况分析业务。
加强气象观测产品应用。 强化观测数据的模式应用及业务融合,完善预报服务业务中的观测资料异常报告制度和模式改进评估, 支撑数值预报对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的提升。面向气候、生态、农业、海洋、交通、电网等重点领域或行业, 发展专业领域高影响天气监测识别技术, 建立专业领域观测数据集,开展综合观测产品检验和应用评估,增强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优化业务流程。 进一步优化调整省、市、县气象装备保障业务布局和职责分工, 建立省级支撑、市级主导、市县一体的气象装备保障业务体系。 优化完善全省装备保障业务运行规章制度,建立市县一体的涵盖运行监控、巡视维护、平台运维、计量检定、故障处理、物资采购、物资调拨等各业务环节的装备保障业务工作流程, 加强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平台向市县级应用延伸, 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信息化平台本地化应用, 实现全省气象观测业务 “全流程、全要素、全时段”的监控管理。
大力提升气象计量能力。 分步更新省级各类气象计量检定装置和标准器,开展省级70m/s风洞实验室、土壤水分计量实
验室和精密仪器恒温恒湿实验室建设。推进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日照、辐射等新型观测装备计量校准能力建设。依托金沙国家大气本底站, 成立温室气体标校湖北分中心和省级标校外场实验基地, 大力发展温室气体计量检定能力, 辐射华中区域中心温室气体标校业务。加强市(州) 级气象计量能力建设,在各市(州)建立省级气象计量分实验室, 建立计量量值溯源、量值传递、检定校准和比对核查等业务流程。加强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探空雷达等遥感观测装备的在线标定能力建设。推进气象计量业务信息化能力建设。
增强测试维修保障能力。 强化省市两级气象装备维修测试能力建设,建设省级大型装备测试中心, 提升装备测试和仿真能力, 发展可移动、便携式的测试维修装备, 开展基于知识图谱的观测保障知识库和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加强综合气象观测实验基地的能力建设,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观测装备的比对实验和技术验证,推进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业务应用。
积极推进社会化保障。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观测装备的社会化保障, 积极推动建立公共财政购买装备保障服务机制, 强化对购买服务的监督管理。持续推进天气雷达等大型观测装备依托生产厂家的运行保障模式, 大力推动其他观测装备的社会化保障。加强部门合作, 借助服务对象技术力量推进专业气象观测站网的装备保障。
(八)深化观测业务体制改革
调整观测业务布局。 以推进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为
抓手, 坚持技术研发、产品制作和检验业务向省级集约, 产品应用、检验反馈、基础保障业务向市县级下沉的原则, 优化调整精密气象监测业务在省市县三级的任务分工, 建立统筹集约的业务布局分工。加强省级业务单位在计量检定、运行监控、数据质控和产品制作等领域的主体作用, 强化地市级气象部门对观测业务技术装备保障、数据产品检验和服务能力, 提升县级气象部门基础业务的运行维护能力和服务能力。全面建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精密气象监测业务布局。
构建新型业务流程。 推进集数据质控、加工分析、检验评估和应用于一体的观测业务流程再造, 实现观测业务运行扁平化。构建“一点入云, 全网共享”的气象观测业务流程, 推进观测“端”到“云”的数据传输方式更新升级, 提高设备端数据采集、质控等数据处理能力和传输效率, 实现观测数据安全高效直接入云; 提升云端自动快速数据处理能力, 实现观测产品在“云”上生成, “云”与“端”双向互动、全网共享等功能。建立观测运行在“云”监控、保障在“端”实时响应业务流程,提升观测业务运行保障效率。
推进观测业务管理改革。 持续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体系文件与标准、规范、规章制度的有效整合, 健全与预报、服务互动反馈机制, 强化观测业务风险管理; 持续推进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 提升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实时联动。完善观测业务考核机制, 以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促进观测业务质量提升, 更好地发挥
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完善业务准入和退出管理流程, 严格执行准入和退出管理办法, 规范准入条件, 严格退出要求。
发展社会气象观测机制。 贯彻落实《社会气象观测发展指导意见》和志愿气象观测行动计划, 按照“鼓励观测、开放观测、共享观测”的理念, 开展公众气象观测数据收集和融合应用, 推动建立社会气象观测体系。完善社会气象观测站管理制度, 规范观测数据格式和数据管理, 利用部门合作、局校合作、气象科普、服务用户等渠道, 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社会气象观测站, 形成多种社会主体的志愿气象观测站序列。重点推动水利、水文、航空、交通、铁塔、城市气象感知等气象观测网纳入社会气象观测站管理。
(一)地面气象监测网建设工程
升级改造地面气象观测站网。 将 82 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升级为新型智能自动气象站, 增加配置视程障碍天气现象仪。在 5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增配一级辐射观测系统和蒸散、通量观测。遴选100个国家地面天气站增配能见度仪、降水现象仪等。更新1400个运行时间超过8年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设备,新建422个四要素和600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将49个偏远山区自动气象站通信系统升级为北斗通信系统。
加强应急气象观测能力。 对现有的 5个移动应急气象台进行升级改造, 在恩施、荆门、荆州、随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鄂州等市(州)新建8个移动应急气象台。更新省市县
三级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设备。在各市(州) 布设小型低空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
完善专业气象观测网。 提升武汉、荆州、襄阳、宜昌、荆门等5个农业气象试验站业务能力,增加特色农业观测项目和设备。在农业气象观测地段建设农田小气候站和实景观测站。在主要特色农业优势县区建设 65 个农田小气候站和实景观测站。更新现有 56 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 在主要粮食生产区、特色农业生产区补充建设194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在全省高速公路沿线按平均20公里间距布设222个七要素自动气象、174 个两要素(能见度、相对湿度)自动气象站,在高速铁路沿线按平均 10公里间距布设 300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在长江航道湖北段按照平均间距10公里增设60个七要素岸基自动气象站,建设 30 个船载自动气象站, 在武汉、宜昌、监利布设测风激光雷达。在省内4A级以上旅游景区布设 155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 在生态旅游资源、景观资源较丰富的 4A级以上景区布设100个大气负氧离子和实景观测站。
(二)强对流天气监测网建设工程
完善天气雷达监测网。 继续实施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升级,完成宜昌、襄阳、黄冈等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标准统一,完成恩施、十堰 、 襄阳、黄冈等 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双偏振技术升级,对9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实施精细化和快速扫描技术升级。 增补X波段天气雷达。 在天门、仙桃、应城等地布设 3部X波段相控阵多普勒天气雷达, 在潜江、五峰、钟祥、阳新、
崇阳、孝感、建始、鹤峰、巴东、郧西、竹溪、兴山、荆门、松滋、石首、大悟、嘉鱼、通山、罗田、黄梅等地布设20部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强对流天气智能识别跟踪和天气雷达自适应协同观测系统。
升级完善垂直廓线观测系统。 将宜昌高空气象观测站升级为北斗导航全自动探空站, 将武汉、宣恩高空气象观测站升级为北斗导航探空站。在襄阳、恩施、沙洋、麻城、武汉、宜昌、随州、咸宁、黄冈等地布设北斗探空接收机, 在武汉布设探空远程中继控制系统。在武汉、宣恩、宜昌高空气象观测站同址建设地基遥感垂直廓线观测系统, 在重点区域(咸宁、襄阳、监利、房县、随州)按平均间距不超过150公里增建5套地基遥感垂直廓线观测系统。在全省建设100套北斗导航地基水汽观测系统和36套三维雷电观测系统。
加强空间天气观测。 在武汉、恩施、十堰、宜昌、随州、咸宁、黄石增设5套电离层闪烁仪、 3套短波无源接收机,在武汉增设1套全天空气辉成像仪。
(三)气候生态观测网建设工程
增强气候变化监测能力。 升级改造洪山、宜昌温室气体观测站, 在武汉、襄阳、恩施、十堰、荆门、荆州、随州、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市(州) 建设以 CO2 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系统。在金沙国家大气本底站建设含氟温室气体和温室气体同位素观测系统。在宜昌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建设由地面臭氧、臭氧探空、臭氧柱总量和臭氧激光雷达等组成的立
体观测系统, 在金沙国家大气本底站增加臭氧柱总量观测系统。
推进三峡国家气候观象台能力建设。 建成基准气候观测系统、三峡库区局地气候监测系统、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系统、三峡综合气象科学研究平台, 开展三峡库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评估能力建设、气象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和数据中心建设、基础能力改造。在麻城培育长江中游区国家气候观象台。
建立生态气象观测网。 在洪湖、梁子湖、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等湿地建设地面/湖泊湿地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 在沉湖、网湖、天兴洲等河湖湿地保护区建设水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在神农架、丹江口、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森林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在 15 个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森林生态气象基本站。依托现有气候、生态监测站, 补充建设 15 个卫星遥感监测地 面验证站。
(四)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网建设工程
在武汉、宜昌、襄阳主城区建设由 1500 个高密度小型智能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城市智慧气象观测示范区, 在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内、中心城区布设100个城市小气候观测系统。在武汉城市圈加密布设6套地基遥感垂直廓线观测系统和6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 构建灾害性天气三维立体监测网。
升级更新省级常规气象要素气象计量检定装置和标准器,推进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日照、辐射等新型观测装备计量校准能力建设。建设气象计量业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温室气体
标校湖北分中心。在 12 个市(州)建立省级气象计量分实验室。为各市(州、县) 局配备能见度、天气现象以及雨量等便携式核查校准设备。升级改造省(市) 气象装备维修测试平台,建设省级大型装备测试中心, 配备可移动、便携式的测试维修 装备。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将本规划实施纳入省局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形成工作合力, 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强化顶层设计, 统筹规划中央和地方、业务和科研各类观测系统, 发挥服务引领作用, 建立滚动修订机制, 适时修订。
(二)健全投入机制
加强各级财政对观测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和引导, 解决核心业务技术问题。继续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带动策略, 拓宽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渠道, 积极争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统筹集约实施, 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落实。合理测定各类观测系统和观测业务运行维持定额标准,建立观测系统运行维持资金投入机制, 确保观测系统业务稳定运行。
(三)加强人才培养
创新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新业务、新技
术培训, 加强省、市人员访问交流, 发挥省级人才带动优势。 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竞赛, 建立与观测系统相适应的观测业务和技术保障队伍, 增强业务人员适应现代观测系统的业务能力。加强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气象观测的发展活力。
(四)加强技术指导
加强上级对下级规划实施的指导,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 组织全员力量, 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强化上级对下级的技术支撑, 提升业务协同水平,推进省、市、县观测业务一体化发展。
(五)加强部门协调
强化流域、区域省(市)气象部门协作,开展区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协同观测, 加强部门间合作, 建立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共建、共用和观测数据共享机制, 推动综合气象观测协调发展。
附图
1.地面气象监测网布局示意图
2. 天气雷达监测网布局示意图
3. 垂直廓线观测系统布局示意图
4. 大气成分监测网布局示意图
5. 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网布局示意图
6.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布局示意图
7.旅游气象观测网布局示意图
二〇二二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