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
发布日期: 2022年9月20日 | 文号: | |
效用状态:有效 |
湖北省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发展规划(2021-2025)
前 言
湖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受气象灾害影响较重的省份之一。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服务能力,防范化解农业气象灾害重大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湖北气象工作的重点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强省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 2022-2035 年)》, 结合《湖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湖北省气象局编制了《湖北省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三农”发展思想为根本遵循,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紧扣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目标, 以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主题,以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为主线, 以“乡字号”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为引领,围绕粮食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生态良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智慧气象科技兴农、品牌强农的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战略,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气象保障。
目 录
(一)发展现状1
(二)形势分析4
(一)指导思想5
(二)基本原则6
(三)主要目标7
(一)突出能力建设, 夯实农业气象发展基础 7
(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提升气象服务供给水平9
(三)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灾害风险服务能力10
(四)助力品牌强农, 打造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品牌 11
(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13
(一)乡村振兴支撑能力提升工程13
(二)农业产业发展气象保障工程14
(三)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发展工程14
(一)加强组织领导14
(二)深化开放合作15
(三)强化人才队伍15
(四)加强项目支撑15
“十三五”期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气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十四五”时期,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
积极融入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气象工作内容被纳入《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 湖北省气象
局作为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制定实施《湖北省气象局落实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战略规划实施方案(2019-2021年)》。
农业农村综合气象监测能力稳步提高。建设了武汉、荆州、宜昌、襄阳、荆门农试站,29个农气观测站、5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和31个农田小气候站, 构成了基本完善的农业气象观测体系。通过加强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实现了乡镇自动气象观测站全覆盖, 大大提高了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农业气象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提升。研发了粮食作物、果蔬、水产等32种农业气象服务指标集、69项适用技术, 以及农用天气预报等6大类24种服务产品。依托智能网格气象业务, 提升了乡镇级预报预警能力, 完善水产、水稻、柑橘、茶叶等 28种格点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稳步发展。建成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
依托“楚农气象”微信公众号开展基于位置以及作物品种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 推出水稻、小龙虾、茶叶等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在保障为大宗粮油作物提供精细化服务的同时,针对恩施藤茶、蕲春蕲艾、神农架绿茶、潜江小龙虾等一批区域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开展直通式服务,“一县一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初见成效。出台《湖北省气象局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方案》。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能得到强化, 各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络员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业务逐渐向乡镇延伸。拓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各地利用网格化平台、村村响工程、12316益农服务平台、“邻里一家亲”微信群等渠道传播气象灾害预警和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初步实现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到人。
美丽乡村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顺利实施。 《湖北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颁布施行。组建了湖北省生态气象服务创新团队,与多个部门建立了生态环境数据交换共享渠道。气象工作纳入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予以统筹部署。创建神农架、英山等7个“中国天然氧吧”,宜昌、恩施等2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利川“中国凉爽之城”,建始“中国生态气候康养金地”等国字号生态气候品牌。开展了两届“湖北避暑旅游目的地”评选,恩施、黄冈、宜昌等地的12个景区入选最佳避暑旅游目的地。江汉平原湿地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气象行业扶贫和精准扶贫取得新进展。成立了湖北省气象局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现调整为湖北省气象局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圆满完成行业扶贫各项任务。乡镇全覆盖的气象灾害监测网逐步完善, 印发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成贫困县太阳能资源精细化普查, 麻城光伏电站功率预测助力提升气象扶贫效益。
“十三五”期间,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对标“十四五”时期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
一是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当前消费转型升级,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农产品需求增长旺盛,而面向大宗作物的服务产品众多,缺乏满足湖北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服务需求的服务产品,乡村振兴气象服务需求与供给存在不匹配问题。
二是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与新形势新要求仍有差距。当前形势对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程度要求较高,而现有的服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切入点不深,气象趋利避害的保障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与不断增长的“三农”需求仍存在不少差距。
三是乡村振兴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针对性不强, 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服务产品智能化程
度有待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基础支撑和主要作物智慧型网格化产品体系仍需完善。
(二)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实施重大战略, 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提出新要求。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都与气象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地各部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蕴含了对现代气象为农服务的更高期待。
省委省政府对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提出新任务。省委省政府对我省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地各部门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化强省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湖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对“完善农村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为农业高质高效、国家粮食安全、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保障”
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中国气象局对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提出新要求。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 2022-2035 年)》提出要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中国气象局对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把气象为农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保障。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提出新需求。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的需求愈加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 传统气象服务供给方式、供给内容、供给能力难以满足新需求,需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基础,以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打造“乡字号”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和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为抓手, 围绕粮食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生态良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智慧气象
科技兴农、品牌强农的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战略, 增强服务能力、 提升服务效益,为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绿色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湖北省农业农村及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适应国家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求, 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供给及乡村绿色发展、产业发展需求,以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为立足点和发展方向,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逐步推进。
坚持需求导向。针对本省各地优势作物及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开展调查研究, 梳理服务需求, 查找存在问题与不足; 集中优势资源,聚焦重点区域、重要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拓展服务模式,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气象服务效益。
坚持特色发展。着眼区域农业发展特色,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着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在智能观测、高效试验、智慧服务方面的应用。
坚持协同发展。以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为目标, 突出省级的主导作用及市县级的实施主体作用, 省市县优势互补、分工合作, 优化调整服务业务布局。充分利用各级气象部门与社会机构的气象服务资源,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协同发展。
到2025年, 气象为农服务得到提质增效,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基本满足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需要, 农业气象服务地域特色化、产品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水平显著提升, 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农时的精细化服务产品体系基本建立,气象趋利避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更加完善, 农村气象灾害风险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现进村入户到人, 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气象服务三大站网、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四大平台、分品种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基本建成, 遥感等先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在农情监测中得到应用,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 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和服务技术基础支撑更加有力。覆盖主要粮食作物、重要农产品、主要特色经济作物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体系、服务指标体系和产品体系基本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供给和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效益双提升,直通式服务覆盖9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满足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新需求,气象服务成效显著。
(一)突出能力建设,夯实农业气象发展基础
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布局。依据湖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 调整优化现有农业气象观测试验
站网布局,针对湖北西部农业灾害天气监测,在鄂西南、江汉平原、鄂东南补充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 在宜昌建设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升级完善江汉平原、鄂西北等粮食主产区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及运行10年以上观测要素自动气象站。加强高标准农田农业气象观测设施建设。到2025年, 建立涵盖主要粮油作物和蔬菜、水产、林果、花卉、茶叶、烟草、中药材等主要特色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观测服务示范基地。
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省、市、县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周年服务方案等的年度更新制度。发展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技术、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技术, 建立高温、干旱对农作物产量影响量化评估模型以及监测预警产品, 推进针对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技术研究。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和完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 研发遥感与作物模型等多源资料耦合的定量监测评估技术、农业气象大数据挖掘应用技术,可直接应用于田间生产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技术, 逐步构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及特色农业的遥感监测应用体系。
优化智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持续完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形成智能观测、自动感知、个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线互动的气象服务供给模式,直通式服务覆盖9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于农业气象大数据应用平台, 实现气象、农业等多类信息的汇集共享和应用服务; 基于农业气象大数据
平台, 实现基于云+端的精细化、智能型、定制式的产品制作服务。完善“楚农气象”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发展智能精准、分类推送的“直通式”服务。
加强农业气象试验能力建设。实施武汉、荆州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小龙虾、蔬菜、葡萄、黄颡鱼等农产品气象灾害试验。推进襄阳、宜昌和荆门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开展夏玉米等粮食作物、柑橘等经济作物、油菜等油料作物农业气象试验。优化主要气象灾害指标,开展中稻、水产养殖等湿地农业及蔬菜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全面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应用性研究型业务、智慧气象服务和适用技术示范推广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提升气象服务供给水平
强化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气象保障服务。强化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加强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和产量预报能力建设。 调查掌握农业产业结构和服务需求调整变化,优化业务流程,重点针对粮油、蔬菜、畜禽、水产、茶叶、林果、中药材、食用菌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制作系列化、精细化、无缝隙的客观产品。 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关键农时农事活动气象适宜等级预报, 开展生产全过程气象保障服务。及时开展病虫害气象条件监测预报;围绕水稻、油菜、玉米、淡水鱼、柑橘等优势品种, 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育种、引种、扩种实验试验及服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保障服务,为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
建设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示范基地。按照“自愿互惠、共享共用、信息互通、先建后补、优先服务”的原则, 根据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工作方案,由省局主导,市县局联动, 各地有效引导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合作开展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为其优先提供气象监测预警设备、 定制化气象服务, 优先推广农业气象适应技术。力争到 2025年, 在全省建成6个以上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示范基地。
(三)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灾害风险服务能力
强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加强各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建设,推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纳入乡镇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省各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加强预案动态管理; 推进“多员合一”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大智能网格预报成果应用,完善精细到乡镇的无缝隙预报预警业务,提高农村地区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对乡镇村落的覆盖度。 深化与农业农村、信息、应急管理、广电、水利、自然资源、政法等部门的联合会商、资源共享和应急联动,促进气象服务融入基层农村综合防灾减灾和社会治理体系,共同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完成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 强化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进一步完善暴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等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提升农村农业气象高影响灾害影响预报和
风险预警能力。 建设国、省、市、县、乡五位一体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建设成果, 多手段并用构建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推进村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责任人全覆盖,配合政府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 推动天气指数保险、巨灾保险在分散农村灾害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进美丽乡村气象服务。开展全省气候资源普查, 建设气候基础信息库,形成气候资源基础信息“一张图”,加强农村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预报服务。积极配合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等美丽乡村建设, 制定完善气候宜居乡村评估指标,加强生态旅游、宜居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估。推动地方政府持续打造中国天然氧吧等气候标志; 开展花叶期预报、气象景观预报、旅游线路推介等特色气象服务,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气象保障服务。
(四)助力品牌强农,打造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品牌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联合农业农村部门, 以湖北省十大产业为重点,做好“一县一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优化和研发优质稻、茶叶、小龙虾、莲藕、柑橘、蕲艾等湖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技术方法, 持续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打造具有区域辐射带动效应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优化特色农作物气象服务关键指标、服务技术、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精准性和精细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联合农业农村部门陆续建成油菜、稻渔种养、
蔬菜、柑橘、茶叶、中药材、烟叶等10个左右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基本覆盖全省特色农业经济作物主产区。
重点发展淡水养殖气象服务。强化全国淡水养殖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业务布局,依托单位与成员单位密切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立足长江中下游,显著提升全国淡水养殖气象服务水平。推动全省淡水鱼、小龙虾、河蟹和黄鳝等水产品气象服务上档次、上水平,在面向部门提供优质决策服务的同时,面向市场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构建烟草气象服务体系。加强烟叶生产和气象相关性研究,研发精确到具体烟田、仓储库房、物流运输车辆、零售网点等对象的精细化烟草气象服务产品, 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烟草气象服务品牌。完善烟区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加强烟叶生产、“两烟”物流、人工影响天气保障服务,推进湖北省烟草气象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 建设基于 5G、GIS和物联网的烟草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气象服务监测、预报、导航、服务、支撑“五个精准”。
深入推进湖北“乡字号”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将“乡字号”品牌建设活动融入到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全过程,深入挖掘和丰富扩充“乡品乡气”气候品质服务、“乡景乡气”全域旅游服务、“乡企乡气”直通气象服务、“乡音乡气”气象信息传播服务和“乡民乡气”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等“乡字号”气象为农服务品牌成效和内涵。加强品牌形象宣传,形成典型服务案例集, 推介典型经验做法,提升品牌服务效益。
打造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示范基地。联合农业部门围绕湖北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开展蔬菜、油菜、淡水鱼、小龙虾、水果、茶叶、烟叶、食用菌、中草药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特色作物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示范,制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打造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品牌,服务富饶乡村建设。
(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巩固气象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气象行业脱贫攻坚成果,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继续做好行业帮扶工作, 强化脱贫地区特色资源调查评估和开发利用,帮助脱贫地区减负增收。 发挥气象趋利避害双重作用,做好脱贫地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特别是鄂西地区人影防雹工作,为避免脱贫地区农民因灾致贫返贫提供保障服务。持续推进和落实脱贫地区农产品的宣传推销和消费帮扶工作。
切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严格按照5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的要求, 按照中国气象局和各级党委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级政府的定点帮扶任务。以增强造血功能和扶智与扶志并重的工作方针,优选帮扶干部,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培训。
(一)乡村振兴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 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试验能力。强化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灾害影响精细化预报和风险预警、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
级预报能力。强化农业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和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研发种植业、水产业等各类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提高农业应对气象灾害风险能力,确保乡村振兴气象服务高效智能化发展。
(二)农业产业发展气象保障工程
依托烟草、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 建设烟叶、油菜、柑橘、 稻渔种养、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相应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农用气象预报产品, 助力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推进淡水养殖气象服务中心建设, 助力水产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 提升“荆楚农优品”品牌价值; 打造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 发展适应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
(三)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发展工程
加强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精细化的农业病虫害与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定量评估业务以及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发推广,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规划与中央、地方以及相关行业规划之间的衔接, 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积极推动落实规
划各项任务,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加强统筹管理,用好社会力量,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乡村振兴气象服务长效发展。
完善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民政等涉农涉灾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建立完善数据、信息和人员共建共享机制, 联合开展调查、会商、科研和服务。
(三)强化人才队伍
强化市、县两级气象为农服务专职人员的培养和队伍的扩充,在培养、发掘人才方面,向气象为农服务领域倾斜, 积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最大限度调动现有各类气象为农服务专家的积极性,给予必要的绩效、课题、项目支持,切实发挥专家联盟的“引智”作用。
(四)加强项目支撑
争取财政投入, 多渠道筹措经费, 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统筹,保障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及业务运行维持等资金需求。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气象服务。
二〇二二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