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 |
发布日期: 2012年07月20日 2012年07月20日 | 文号:气发〔2012〕56号 | |
效用状态:有效 |
关于印发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方案(2012-2014年)的通知
各省(区、市)气象局:
为大力推进交通气象观测能力建设,促进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业务服务规模化发展,现将《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方案(2012-2014年)》印发给你们。请你们抓紧制订本省(区、市)未来2年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计划,提出具体、细化的高速公路各气象观测要素布局,并加强相关项目的落实,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各省(区、市)的《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方案》请于9月30日前报送中国气象局备案。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日
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方案
(2012-2014年)
中国气象局
2012年6月
目 录
一、需求分析和存在问题 1
(一)需求分析 1
(二)存在问题 2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基本原则 3
三、建设目标 3
四、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 4
(一)设计原则 4
(二)观测项目 6
(三)布局方案 6
五、保障措施 15
为大力推进交通气象观测能力建设,促进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业务服务规模化发展,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一、需求分析和存在问题
(一)需求分析
1.保障交通安全的迫切需求
公路交通运输安全对交通气象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灾害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日趋严重,因不良天气条件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交通安全与人民生活的福祉安康紧密相连,发展公路交通气象业务对保障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智能交通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建设快速、安全的智能交通(ITS)体系势在必行,而交通气象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交通通过对气象条件和路面、轨道、水面等相关要素的联合监测,形成交通气象监测预警信息产品,可为提高交通运营管理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3.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
恶劣天气造成的交通延误及诱发的交通事故严重威胁了公众的出行效率和出行安全,建设覆盖全国高速公路的气象观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可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化、高时效、广覆盖的交通气象服务,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存在问题
1.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系统专业性不足
目前,虽然气象部门已建成一定数量的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但是部分观测站的资料缺乏代表性,且观测要素以常规气象要素为主,对公路交通安全关注的能见度、路面状况等要素的观测能力明显不足,影响到公路交通专业气象服务效益的发挥。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规模化程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快速发展,现有高速公路沿线和关键敏感区局地监测能力不足,观测网规模化不够,缺乏预报预警特别是短临实时监测预警业务发展急需的观测资料,直接影响到公路交通专业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的建立和服务效益的发挥。
3. 全国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系统顶层设计不完善
近年来,各地的交通气象观测及服务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全国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系统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各地交通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的理念不一致、观测网布局不尽合理、与交通部门的观测资料共享不充分,制约了交通气象的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交通部与中国气象局共同开展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备忘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交通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为指导,推动部门合作,加强交通观测系统的顶层设计,通过共建共享,构建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公路交通气象观测业务系统,提升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二)基本原则
1.需求牵引,服务引领
以公路交通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高影响天气监测信息为目标,适应高速公路交通运输保障需求,减少或避免因气象灾害引发的各类交通事故。
2.统一标准,分级设计
根据高速公路布局和高影响天气分布情况,统一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布局原则,形成基本覆盖国家高速公路和西部地区国省干道的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在全国统一布局原则和目标的指导下,各省(区、市)负责本辖区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
3.统筹集约,合作发展
积极推进部门合作,加强共建共享,统筹交通部门的高速公路观测站网和气象部门的观测站网,合理设计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积极将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纳入当地公路交通建设规划和工程项目。
三、建设目标
通过示范项目带动,经过2012-2014年的集中建设,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络和西部重要国省干道交通气象观测网络,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公路交通气象信息共享系统,使公路交通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1.统筹规划建设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国家高速公路和西部(西藏、青海、新疆)重要国省干道交通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达到约25Km。
2.通过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或中国气象局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中国气象局与交通运输部、省级气象与交通部门之间交通气象观测数据共享,建立共享数据库,5分钟到达用户业务系统平台的交通气象观测数据及时率达到95%。
3.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公路交通气象监测服务平台,国家级达到10分钟监测预警,省级达到实时(5分钟,可加密到1分钟)监测预警。
4.建立统一的公路交通气象观测技术标准。
四、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
(一)设计原则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应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观测站布设的一般原则和加密原则
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影响我国交通安全的气象灾害特点,布设原则如表1所示:
表1 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原则
一般布设原则 | 布设间距 | |
平原或微丘地区 | 30~50km | |
山岭或重丘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 | 20~40km | |
西部地广人稀,以沙尘暴和大风为主要交通高影响天气的(半)干旱、沙漠地区 | 50km以上 | |
路网相对密集地区 | 统筹考虑 | |
加密布设原则 | 布设间距 | |
能见度观测 | 季节性浓雾多发地区 | 15~20km |
浓雾多发的山区和水网地区 | 小于等于10km | |
路面状况观测 | 小于等于15km | |
大风观测 | 小于等于15km | |
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恶劣气象条件频发路段,特别是局地性浓雾、结冰等)、特大桥梁、特长隧道、枢纽互通立交、收费站点、重点治超站、服务区等重要公路节点和路段,需要重点布设或加密布设观测站点。 |
2.优先建设原则
在以下受气象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路段应优先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站点:低能见度导致高速公路被封闭年平均次数达到6次(含)以上的路段,或小于200m的雾日数达到年平均8天(含)以上的路段;年平均有20天(含)以上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的路段;年平均有7天(含)以上出现严重路面结冰的路段;三年内因恶劣气象条件发生2起(含)以上重特大公路事件的路段;三年内因恶劣气象条件发生2起(含)以上公路基础设施严重水毁的路段;三年内因强降水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水害发生2起(含)以上重特大公路事件的路段。
3.观测站选址原则
交通气象观测站点应能反映当地公路路段的气象状况,确保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靠性,站址选择应有利于设备安全,具备必要的通信和供电条件,便于保障人员维护操作。
(二)观测项目
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气象灾害类型和交通气象服务需求,主要开展以下要素观测。
1.气象要素
能见度、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降水。
2.路面要素
(1)路温
路面温度、路基温度(-10cm)
(2)路面状况
主要路面状况有干燥、潮湿、积水、结冰、积雪等5种,包括干雪、湿雪、融雪、雪或霜、干冰、黑冰、冰水混合物、冰或霜、有融雪剂等多种状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水膜厚度、冰层厚度、雪层厚度、冰点温度、融雪剂浓度等要素进行观测。
3.天气现象
通过视频实景观测,提供视程障碍、降水类型等天气现象观测信息。
(三)布局方案
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国家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4576公里,具体布局方案如下:
1.华北及其邻近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华北区域的高速公路以北京市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针对华北区域高速公路规划布局,结合区域天气气候特点,在现有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的基础上,重点在京津塘、京沈、京石、京沪、京承(北京-承德)、津保(天津-保定)、石太(石家庄-太原)、大运(大同-运城)、京兰、包茂等高速公路放射线和机场、港口、沿江、沿海地区的部分路段开展观测,构建华北区域交通气象观测网。
观测要素除常规要素外,应包括能见度和路面状况(道路积冰雪、路面温度)的观测,区域平均布设间距为20km左右,在高速公路沿线共规划布设观测站498套(含北京市规划的43个站点),其中高速公路交叉点作为布设必选点(图1所示)。
图1 华北及其附近区域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示意图
2.东北及其邻近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东北区域的高速公路路线长,冬季偏冷,易积雪和结冰,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区域。目前及未来规划涉及的高速公路有:北京—哈尔滨、鹤岗—大连、鹤岗—哈尔滨、集安—双辽、丹东—阜新、沈阳—海口、大庆—广州、绥芬河-满洲里、哈尔滨-同江、珲春-乌兰浩特、吉林-黑河、沈阳-吉林、丹东-锡林浩特、辽中地区环线等高速公路。
根据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观测要素除常规要素外应增加路温和路面状况观测,区域平均布设密度20-50km,总站数376套(图2所示)。
图2东北及其附近区域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示意图
3.华东、华中及其邻近地区(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华东、华中及其邻近地区的高速公路密度大,且该区域天气气候复杂,影响高速公路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大雾引起的低能见度、强风、暴雨及其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等),部分地区还受积雪、冰冻的影响。
华东区域目前以及未来规划涉及到的高速公路有:沈阳—海口、常熟—台州、日照—兰考、宁波—金华、温州—丽水、长春—深圳、新民—鲁北、阜新—锦州、淮安—徐州、济南—广州、大庆—广州、龙南—河源、二连浩特—广州、青岛-银川、青岛-新河、青岛-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扬州-溧阳、上海-成都、南京-芜湖、合肥-安庆、上海-重庆、芜湖-合肥、杭州-瑞丽、大理-丽江、上海-昆明、福州-银川、厦门-成都、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杭州湾地区环线、宁波—舟山等高速公路。
华东区域除常规要素外应优先考虑能见度、路温等观测要素,区域平均布设密度10-30km,总站数958套(图3所示)。
华中区域目前以及未来规划涉及到的高速公路有: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济南—广州、大庆—广州、晋城-新乡、长沙-张家界、黄骅-石家庄、青岛-银川、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等线路。
华中区域范围大,除常规要素外应优先考虑能见度和路温等观测要素,区域平均布设密度20-30km,总站数541套(图3所示)。
图3 华东、华中以及领近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示意图
4.华南及其邻近地区(广东、广西、海南)
影响华南地区公路交通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浓雾、大风、暴雨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等)。
华南地区目前以及未来规划涉及到的高速公路有:北京—港澳、广州—澳门、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兰州-海口、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明、海南地区环线、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东莞—佛山。
华南区域应优先考虑能见度、降水等观测要素,区域平均布设密度15-25km,总站数302套(图4所示)。
图4 华南以及领近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示意图
5.西北、西南及其邻近地区(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影响西北、西南地区公路交通的主要气象灾害是大风、沙尘暴、浓雾以及低温、积雪等,西北地区以监测沙尘暴和大风、路温、积雪为主,西南地区以监测浓雾为主。
西北地区目前以及未来将涉及到的高速公路有:包头-茂名、珲春-乌兰浩特、青岛-银川、连云港—霍尔果斯、吐鲁番-和田及伊尔克什坦、福州-银川。西北地区应优先考虑能见度、大风、地面状况等观测要素,荒漠地带适当降低站网密度。区域平均布设密度20-30km,总站数447套(图5所示)。
西南地区目前及未来将涉及到的高速公路有:北京—昆明、北京—拉萨、柳园-格尔木、上海-成都、上海-重庆、厦门-成都。西南地区应优先考虑能见度、降水等观测要素,区域内偏东地区站网密度适当增加,偏西地区密度适当减小。区域平均布设密度20-30km,总站数450套(图5所示)。
图5 西北、西南及其邻近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示意图
按照上述布局方案,截至2014年底,各省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规模将达到3572套,各地区具体布局如表2所示。
表2国家高速及西部重要国省干道公路交通气象站各省分布
区域 | 省份 | 国家高速里程(km) | 数量(套) | 平均间距(km) | ||
华北 | 北京 | 552 | 7766 | 43 | 498 | 16 |
天津 | 410 | 46 | ||||
河北 | 2905 | 247 | ||||
山西 | 1877 | 94 | ||||
内蒙古 | 2022 | 68 | ||||
东北 | 辽宁 | 2992 | 7508 | 150 | 376 | 20 |
吉林 | 1799 | 90 | ||||
黑龙江 | 2717 | 136 | ||||
华东 | 山东 | 4033 | 15574 | 161 | 958 | 16 |
江苏 | 2774 | 247 | ||||
安徽 | 2612 | 187 | ||||
浙江 | 3500 | 161 | ||||
上海 | 409.5 | 52 | ||||
福建 | 2245 | 150 | ||||
华中 | 湖北 | 2965 | 11241 | 147 | 541 | 20 |
湖南 | 2069 | 103 | ||||
河南 | 3166 | 158 | ||||
江西 | 3041 | 133 | ||||
华南 | 广东 | 3002 | 6127 | 150 | 302 | 20 |
广西 | 2543 | 102 | ||||
海南 | 582 | 50 | ||||
西南 | 重庆 | 1804 | 8192 | 117 | 450 | 20 |
四川 | 2489 | 124 | ||||
贵州 | 1467 | 73 | ||||
云南 | 2394 | 96 | ||||
西藏 | 38 | 40(含国省干线) | ||||
西北 | 宁夏 | 1216 | 8168 | 30 | 447 | 30 |
新疆 | 1374 | 100(含国省干线) | ||||
陕西 | 3074 | 172 | ||||
甘肃 | 2162 | 72 | ||||
青海 | 342 | 73(含国省干线) | ||||
合计 | 64576 | 3572 |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公路交通气象观测业务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做好布局方案设计和实施工作的跟踪评估和考核,适时开展布局方案的修编和调整。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大道路结冰、积雪等路面状况观测技术与仪器产品研发,确保科研成果向业务能力的有效转化。
健全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交通气象观测设施的投入,建立以地方财政为主、其他资金为辅的投入机制,明确规划项目资金投资渠道,将交通气象观测设施纳入新建、改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保证项目实施和运行维持经费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