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e天气安卓版
e天气ios版

锐意进取,怀抱科研梦想前行——记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李红莉

李红莉,女,汉族,1979年7月出生,2003年12月入党,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第一支部组织委员,暴雨数值预报研究室副主任。作为一名气象科研工作者,始终以暴雨防灾减灾为己任,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一直专注于我国数值预报和资料同化技术研究,第一作者在气象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获得4次省部级科技奖、9次司局级科技奖,2次湖北省气象部门科技拔尖人才,并于2019年12月获评研究员任职资格。2020年6月,李红莉同志被湖北气象局直属机关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锐意进取,怀抱科研梦想前行

——记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李红莉

结缘科研 迎接挑战

李红莉2001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专业,并以优异成绩被保送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自此与气象科研开发结缘。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天气学原理、数值预报等专业知识,她深刻认识到数值天气预报可以通过在大型机上运行数值天气模式来生成定量客观的预报产品和数据,可以为预报员面向公众的主观预报提供重要参考,在现代天气预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提高数值预报的准确性一直是气象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

“资料同化技术相对于其他研究方向而言是比较难的,但是对改进数值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数据的解析和融合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和良好的编程能力,是难点也是挑战。”导师的一席话,她默默记在了心里,经过认真思考,她决定迎接挑战,选择数值预报资料同化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入职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一直在暴雨数值预报研究室工作,专注于数值预报资料同化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2013年她又考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并于2019年取得数值预报研究方向博士学位。

攻坚克难 成于坚持

2019年1月,李红莉主导研发的“基于预报成因分析的多源资料融合应用系统”通过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科技成果转化认证,将在中央气象台业务运行。消息传来,她和团队上下一片欢欣鼓舞,这是对他们多年努力的最好肯定。多年来,她专注于解决我国多源高频观测资料在同一数值平台上应用的科学难题,建立了我国首个能有效融合包括降水、业务天气雷达、风云卫星、GPS水汽、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融合分析系统,提供的近实况分析产品有力支撑了中尺度天气分析和预报,在全国同行业同领域具有了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06年,长江中游暴雨监测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投入使用。该试验基地以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为依托单位,每年汛期开展观测试验,积累了大量GPS水汽、风廓线等新型观测资料。为了提高新型探测数据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效果,李红莉多年来在新型观测数据融合技术方面潜心研究。针对反演的GPS整层水汽和三维网格层析水汽密度数据,自主研发了基于三维层析水汽密度的露点温度反演算法,构建了融合模型,改进了湿度分析,改善了模式对暴雨中心降水的模拟,国内首次实现该资料在数值模式中同化应用,相关成果获得201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提升数值模式对中小尺度系统的分辨能力,在我国风廓线雷达业务组网预研中,发展了基于逐步订正的风廓线雷达资料融合模型,减小风场分析误差,改进模式初值,暴雨预报评分提高17%。该项成果获得2017年中国气象学会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二等奖,并在华中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中应用。

2015年,我国已建成超过100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构成的天气雷达网,对中小尺度系统的捕捉能力越来越强,而雷达资料同化对提高中尺度数值模式短时临近预报能力越来越重要,但我国业务多普勒天气雷达来自不同生产厂家,型号较多,观测受地形影响大,造成观测数据误差大,影响雷达资料在数值模式中同化效果。为了解决我国业务天气雷达网中不同型号雷达观测误差对模式预报的影响这一制约当前区域业务数值预报的主要难点问题,李红莉把雷达资料同化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她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寻求突破点,利用已经成熟的地面加密观测雨量资料与雷达反射率因子之间的关系,经过两年的攻坚克难,自主研发了利用地面降水观测订正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变分分析方法,并将理论方法通过程序代码实现自动化运行,有效减小因我国不同波段不同型号雷达回波强度系统偏差造成的雷达资料同化问题,提高了区域数值模式对引发泥石流的致灾暴雨以及梅雨锋暴雨的预报能力。

2016年12月,我国新一代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发射升空,为促进卫星四号产品在暴雨预报、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风云四号卫星科研试验星产品数据在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中同化应用效率,中国气象局组建了风云四号卫星产品数值预报应用技术攻坚团队。李红莉负责我国风云4A试验星资料数值预报在华中区域应用示范试点的研发工作,根据FY4A新型数据特点,她带领团队奋战两年,自主设计了风云4A试验星产品数据云分析融合方案,并基于该方案建立了华中区域FY-4A温湿度廓线产品同化预报系统,改进华中区域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首次实现了风云4A资料在华中区域数值预报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李红莉及其团队成功构建了目前国内融合新型观测类型最多的资料融合分析系统,成果在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空军气象中心、武汉中心气象台、山东省气象台、青海省气象台、江苏省气象局、上海中心气象台、贵州山地所、广州市气象台、武汉市气象台11个省市气象单位和军事部门推广,为2019年武汉军运会、2011年全运会、2009年世博会等重大事件活动气象服务提供了科技支撑。

面向需求 开拓创新

作为华中区域数值预报创新团队以及长江经济带数值预报联盟研究创新团队核心骨干成员,为满足不同时期精细化预报业务需求,李红莉在提高华中区域业务数值模式预报系统性能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2011年建设首个华中区域和三峡库区3km逐3小时降水精细化预报系统,她负责系统框架设计、运行流程优化、观测数据传输、预报产品释用等,为三峡库区防灾减灾指挥部提供3km逐小时降水产品,为武汉中心气象台提供乡镇精细化温度、降水预报产品,为湖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开展风能、太阳能预报提供客观预报产品。湖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对该系统温度预报产品进行了客观评估,结果表明融合多源观测数据的分析产品为WRF模式提供初值后,模式预报趋势较好,预报准确率评分50%左右。

2012年她骨干参与引进开发建设华中区域中尺度模式预报系统,开展物理过程、地面资料同化、背景误差等数值敏感性试验,检验并优化模式预报性能。2012年4月系统投入业务试验运行,同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并于2013年1月1日提交至中国气象局区域模式统一检验平台进行检验,2014年3月通过中国气象局业务化评审,确定为华中区域业务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

此外,她负责及参与研发的业务数值模式系统还有力支撑了业务单位开展中小流域防汛气象保障服务,在十堰市气象局2011年6月上龛乡堰塞湖抢险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湖北省水利厅对2016年7月水库抢险和湖区(牛山湖破垸)分洪事件决策气象保障、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对2018年长江1号和2号洪水期间的防汛调度决策气象保障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凭借在数值预报工作中的突出业绩,2019年12月,李红莉获评研究员任职资格。有人让她谈谈科研工作的切身体会,她说“科研成果不会一蹴而就,科研之路也不会一帆风顺,科研就是不断遇到挑战迎接挑战,遇到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漫漫科研路,怀抱梦想,不惧风雨;拳拳赤子心,执着求索,无问西东。李红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她将继续秉持暴雨防灾减灾的初心,在暴雨科研路上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作者:暴雨所 责任编辑:高迅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