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e天气安卓版
e天气ios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气象要闻

【中国气象报】不垮一堤 不溃一垸——湖北长湖保卫战中的气象力量

    “荆州头上一盆水”,这是湖北人给长湖的别称。它承接荆州、荆门两市来水,是湖北第三大湖泊。

这“一盆水”却在今年汛期几乎满溢出来。入梅以来,长湖水位一路飙升,7月6日17时首次超保证水位0.01米,13日16时创造史上最高纪录水位33.57米,17日15时才跌回保证水位以下。

但“不垮一堤、不溃一垸、不亡一人”的要求,长湖做到了。

一场长湖保卫战,折射出千湖之省多年来在防汛综合决策调度中的积淀与革新。

一次关于湖的拍板

传承九八抗洪精神,有能力也有担当

7月8日,湖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柯怡明陪同省长王晓东站在荆州的长湖湖堤上。自6月8日入梅以来,7轮强降雨袭击长湖所处的四湖流域,累计雨量388毫米。长湖像蛰伏在堤下寸许的怪兽,面向更低处的荆州城,虎视眈眈。

“气象怎么看?”王晓东问。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指降雨趋势,关乎分洪决策走向。

同在现场的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简称“防指”)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邓华是长湖水域专家,深知这个决定背后的分量:“分洪,多少人家的房屋、耕地、鱼塘将被吞没;不分洪,饱受压力的长湖圩堤背后,是荆州中心城区及四湖中区、洪湖主隔堤以北的4105平方公里土地、210多万人、340万亩耕地。”

不久前,柯怡明还坐在台下聆听前辈追忆,九八抗洪时期那顶住压力做出正确预报、支撑政府科学决策的故事让他心潮涌动。如今轮到他挑起这副担子了,一头是沉甸甸的责任,另一头是沉甸甸的信任——

湖北有“硬核”的气象科技利器:多种客观预报方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一体化平台接连在实战中展露身手。有“能打”的气象干部人才队伍: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湖北气象人失去备汛先机,但他们仍争分夺秒地抢回失去的时间,甚至在入梅前就把“战时”之弦早早绷紧,不放过每一次天气过程。这些,给了他们挑重担的十足勇气。

每天清早滚动更新的最新预报经过前一天的跟踪、研判、反复会商,对雨带推移作出精准把握——

“8日随着副高减弱东移,主雨带南压至湖南中部到江西一带,预计长湖将出现降雨间歇,可以抓住降雨减弱期加紧腾容,加固水利工程设施……”

最终,在多轮会商、反复研判的基础上,汇总气象、水文等部门关于雨情、水情、汛情、防洪人力与物资等信息,省防指划下底线:“死守33.6米!”

“省防指能够下定决心不分洪,离不开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邓华说。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长湖保卫战的第一枪。

一场关于水的定夺

打通联动机制,才能融入决策

长湖流域的降水减弱期倏然而过,其间水位仍在上涨。7月10日清晨,荆门市气象台台长梁涛紧紧盯着雷达回波。

“这是暴雨的天气形势啊。”他揉了揉发胀的双眼,迅速准备与武汉中心气象台会商,制作服务材料,向各个部门讲解最新天气趋势。

10日20时,省市加密气象会商准时开始。彼时长湖南部已有零星降雨回波开始发展。但在对湖库防汛抗洪调度中的重要参数——面雨量的判断上,省市两级出现了分歧,经过两个小时激烈讨论,终于达成一致结论。

“这种争论太常见了。”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珊珊说。在长期的防汛工作中,湖北气象部门早已打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旦出现重大天气过程,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将迅速展开区域联防。自7月4日以来,不只是长湖,围绕斧头湖、洪湖、富水河等防汛关键点,一场场加密会商中,各级预报员常常围着几毫米的面雨量展开激烈讨论。因为,这极可能是影响整个防汛大局的“分毫”。

根据气象部门对10-11日长湖流域面雨量预报,水务部门按极值估算,长湖水位很可能突破33.6米的底线。怎么办?另一个方案进入省防指的视线。

长湖之难,难在水量一进一出的平衡:高企的长江水位,阻滞了长湖水通过下游洪湖直排入江,而长湖仅有的三个出水口,难以消化大量上游来水。如果开辟一条新的出路,将长湖水引入汉江,防汛压力将大大缓和,但这极考验对汉江流域雨情、水情的研判和把控能力。

而入汛以来,长江流域气象中心水文气象预报台始终紧盯长江、汉江流域降水,对区域和流域内的大江大河、重点湖泊和大型水库雨情作出精细预报。

“自12日以来,我们根据需求重点加强研判汉江流域的面雨量。”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晓玲打开12日向省防指汇报时制作的PPT,“根据预报,当时汉江流域汛情基本稳定,省防指判断开启引江济汉工程也不会影响汉江流域防汛工作。事实证明,实况与预报基本一致。”

14日0时30分至4时30分,通过关闸下调泄量,汉江高石碑段水位不断下降直至出水闸开启。

14日8时13分,长湖水通过拾桥河被引入引江济汉渠,流进汉江。

7月15日8时,长湖水位降至33.43米。33.6米的底线,守住了。

一个关于雨的判断

面对模式工具,预报经验更显可贵

7月14日清晨,一份重要天气专报,同时发到荆门防汛抗洪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手机上。

“兄弟,你们的预报可算给我吃了个‘定心丸’!”上午会商时,市水务局副局长、防办副主任孙瑞拍了拍市气象局副局长崔恒立的肩膀。

孙瑞根据气象预报估算了一下进出水量,17日至19日的新一轮降雨,对长湖的影响尚在可控范围内。

但到了下午,崔恒立再看各家数值模式的预报结论时,形势突变!拥有长湖近70%湖面的沙洋县境内,平均每个区域站雨量居然将达100毫米以上!这意味着,长湖水域面雨量恐怕在100毫米-200毫米之间,他心里一惊。

模式怎么变得这么快?预报结论要不要调整?他迅速抄起手机,拨通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吴翠红的电话。

“不要轻易改动我们的结论,从经验和数据来看,这种变化并不在正常范围内。”短短几句话很快帮崔恒立定了心。

而早在这个电话之前,省局自7月7日组建的“首席智囊团”就已就此事碰头会商。这6名首席预报员个个经验丰富、身经百战。当模式不再可靠,他们就从雷达图、卫星云图等产品中找到支持原有预报结论的依据。而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分类强对流自动识别等工具的更新迭代,也让他们自主判断的底气更足了。

“这是我们的基本功。”吴翠红说。今年模式预报突变性强,确实给预报员带来不小的阻碍,“但模式是预报的工具,预报员才是那个拍板的人。”

 一番关于风的追逐

精锐尽出,服务跟着需求走

7月18日凌晨,沙洋县水利与湖泊局副局长刘少青刚刚回到长湖防指,心里的兴奋劲还没消下去。当天15时,长湖水位降到33米,在县水利局的会场上,刘少青几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们保住了长湖沿岸所有干堤和民垸,护住了老百姓的耕地和渔场!”

而这只是阶段性胜利。“水位下去了,风还让人头疼,尤其是南风。”刘少青说,“因为堤段在长湖北岸,湖堤泡在水里太久了容易松动,水位又高,南风一大,湖面上能掀起一米多高的浪。”岸边加固堤防的6层沙袋,水没过了其中4层,离岸不过20多厘米。

但是刘少青的脸上却并不见焦急。“在直面南风的1500米堤上,我们早就铺好油布了。”

1500米堤,是长湖防汛的重要卡点——沙洋县毛李镇内的长湖堤幸福垸段。如今,堤上散浸段面全部铺上了崭新的油布,抵挡风浪冲击和雨水冲刷。那是幸福垸防指组织周边4个村200余位村民、50余位干部,根据天气预报,雨前开工、冒雨赶工铺设完成的。当地人管这叫“彩虹布”,不仅因其色彩鲜艳,也寄托着对雨过天晴的期许。

单铺油布尚不足够,还要加强巡查、及时排险。“值守人员每两个小时巡堤一次,夜里也不间断。”刘少青说着打开手机信息,“你看昨天气象预报说今天刮南风,我们就会着重查看直面风向的堤面。”这是沙洋县局大胆探索智能网格预报在乡镇的运用,自主发布的精细化预报产品。

对风的精准捕捉,足足证明“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在得知防汛工作对风的精细化预报需求后,省市县气象部门连夜在长湖大堤险情严重的港口村、沙市关沮布设移动气象站;及时调配应急车深入长湖区域开展现场观测,并与武汉中心气象台进行视频会商;利用省级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时刻掌握相关数据全流程和设备运行情况;通过极目天气App提供风、降水等关键要素精细化预报服务。

一个关于未来的期盼

精服务增效益,终让百姓享实惠

7月22日,在幸福垸,蝴蝶咀书记别舒正在例行巡堤。头上是久违的晴天,他的心情难得轻松。

从6月28日开始,蝴蝶咀包段的3150米堤面,被别舒和“战友”们用脚步和目光反复丈量。他们曾经冒雨抢铺油布,热得受不了索性掀了雨衣的帽子;忙到晚上八时,来不及吃饭就去帮忙运土打木桩;用沾着泥巴的手捧过渔民送来的西瓜,甜汁还往下淌……

累归累,但堤保住了,人都还在,别舒感觉一切都值了。“村里的稻田虽然被水泡了,但我们有排涝泵站,如果预报有雨,就提前开机排水。”

得益于气象部门与社区、村组等基层社会治理组织的联系沟通,气象信息通过社区工作群、邻里一家亲微信群等群测群防工作群实现了进村入户到人,除了指导应急避险以外,还能及时为村民灾后恢复生产生活提供参考。现在蝴蝶咀大部分农田已完成排涝,别舒忍不住开始盘算起下一步工作,“马上就要秋收秋种了,是补种还是采取其他措施?还是得找个农气专家问一下。”

而湖北气象部门已经想在前面,加强对温度、土壤墒情和病虫害的气象监测,并重点关注后续强对流天气和高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别舒心心念念的农气专家已经出发了。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年7月28日一版 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 叶奕宏 李傲 通讯员 代蕊 杨悦 张冰松 责任编辑:高迅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