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e天气安卓版
e天气ios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媒体聚焦

【中国气象报】描绘长江岸线生态优美画卷

——湖北气象服务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纪实 

大江奔流,不舍昼夜,孕育了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也将荆楚大地造就成阡陌纵横、湖汊密布的鱼米之乡。

曾几何时,有些人为了快速发展,不惜牺牲环境。于是,我们看到沧浪之水变浊,云梦之泽干涸,野生动植物失去家园……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面对奔腾激荡的长江,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十个字,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长江大保护的共同行动中,湖北气象人以江汉平原沿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气象服务为切入点,翻开了探索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发展的新篇章。

理念嬗变,从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开始

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中游,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贯通全境,坐拥70万公顷湿地和30多个千亩以上湖泊,沿江河湖湿地生态保护直接关系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湖北省气象部门围绕国家和省重大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大力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及服务能力,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农业和康养产业等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服务。”省气象局局长柯怡明说。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虽然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可这里的平均水深仅1.5米,浅而广的湖面导致其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就会引起水位变化,给生境造成毁灭性打击。

“若能以气象部门的预测结论为依据,提前调控水位,就可尽可能减轻影响。”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保护科科长邓兆林说。

了解到这一需求后,气象部门积极对接,推进洪湖湿地气象站建设,加大对洪湖湿地的保护力度,制定湿地生态气象业务服务规范流程,开发湿地生态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洪湖生态水位调节气象条件预报产品。2018年,针对秋旱,气象部门还组织开展了生态保护人影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对洪湖水质和生物生境的影响。

在距离洪湖不远处的石首市,长江与长江天鹅洲故道夹角处的湿地上,麋鹿这种曾一度绝迹于中华大地的珍稀动物如今已重返故土。但频发的气象灾害、不断变化的气候和湿地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麋鹿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副主任李鹏飞告诉记者,湿地生态自动气象站建成、天鹅洲湿地生态气象监测分析服务系统投入使用等,让麋鹿保护更有据可依。

2016年,依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主汛期气候预测和暴雨洪涝风险区划,保护区科学选址建成麋鹿应急避险平台和物料储备基地,保证“98+”大洪水来临时麋鹿可安全度汛;2018年伏秋连旱发生前,保护区听取气象部门建议,提前引长江水抬升长江故道水位,有效改善了麋鹿栖息地的水质……目前,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已超过1600头。

洪湖与麋鹿的故事,代表着长江沿线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命运变迁,反映了长江沿江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过度利用”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关于生态修复和保护的理念正在发生变革,而要走的路才刚刚开始。

融入发展把气候资源变成绿色经济引擎

滚滚长江水,自西向东贯穿湖北,经过恩施、宜昌、荆州、咸宁、武汉等全省一半以上的地市,以母亲般的胸怀滋养着两岸的民众。

“……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言论表明,只要找对路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相得益彰。

近年来,气象部门加强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主动挖掘气候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助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端午小长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用它独具风情的美景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随着地方政府对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大力打造,气象部门针对旅游气候资源及其适宜性区划进行研究,科学评估各地生态气候休闲养生适应性和生态旅游景观气候适宜性,“天然氧吧”“中国凉爽之城”应运而生。此外,人们通过花期预报、云海预报等特色气象服务产品,能享受到气象为生活带来的实在便利。

“我家的民宿每到暑假期间都会爆满。”恩施妹子张云霞笑开了花。

位于恩施下游的宜昌,有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三峡水电站。

呼啸奔腾的长江水转化出源源不断的动能,大大减少了烧煤发电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而对气象部门来说,科学保障发电量,就是保障经济效益。气象部门通过分析旱涝年、冷热年等不同年份的特征,评估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建立气象条件与水电能的统计关系模型,为三峡电站的科学调度和优化运行打下基础。

在荆州农试站的试验田里,站长刘凯文正专心致志地记录数据。“每块地都在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通过比对气候条件对作物的影响,提供最佳的种植养殖方案。”他介绍。

为围绕社会经济需求做好生态农业的“水文章”,省气象局因地制宜服务乡村绿色生态发展,与长江大学共同开展“双水双绿”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立足特色水产养殖,设计出全国首个小龙虾养殖天气指数;打造虾稻气候品质认证品牌等服务品牌;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暴雨洪涝、高温热害等天气指数保险产品……

无论是旅游、农业生产还是国家重大工程保障,气候资源和气象服务经过优化开发,也可以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引擎。

实现共赢“有机”合作书写绿色生态新篇章

生态文明建设这盘复杂的大棋,必须紧扣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国家战略,通过“有机”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

2018年4月,江汉平原生态气象遥感监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20余名客座研究员均为生态、环境、遥感、农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中有研究型学者,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还有业务一线气象人。

短短一年内,不同领域优质资源的碰撞已擦出不少“火花”。气象、海事、环保、水文等多部门的数据被汇集到湿地生态大数据平台上,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一张图”;开发的湿地生态气象服务系统已融入到湿地管理局、麋鹿管理区等合作单位业务平台;在麋鹿健康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指标、气候变化对湿地水资源和血吸虫病影响评估模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填补了技术空白……

“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对未来与各部门间的合作前景信心满满。广覆盖、长序列的气象观测资料,在气候研究、提供生态建设数据支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准确的预报预测可以提供有预见性的信息,再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相关信息结合,就能形成1+1>2的效应。此外,针对气候变化对生态影响的大量研究,在热岛效应、海绵城市建设、气象灾害风险等多个领域,气象部门都能与相关部门联合起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助力。

治长江之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平衡的长江大保护的未来,也是长江经济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而湖北气象部门也将迎来更重大的使命、更多机遇和更大空间。(来源:中国气象报2019年6月18日四版 作者:唐悦 邓超 高姝丽 张洪刚 责任编辑:高迅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