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气象微信
湖北天气微博
e天气安卓版
e天气ios版
当前位置:首页>>气象服务>>气象科普

连载【原创科普文章】---生活中的气象常识---“早立秋”未必天气“冷飕飕”

    谚语有: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每年阳历的87日至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即为立秋。对于立秋的早晚,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立秋的准确时刻如果在早晨至上午,就是早立秋,如果是下午至晚上,就是晚立秋;二是看立秋在农历的6月还是7月,在6月就是早立秋,7月就是晚立秋。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真是这样吗?事实上,“早立秋”未必天气“凉飕飕”。

每个节气都表明地球在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的一定位置,因此,立秋也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刻。而所谓的早立秋和晚立秋,与此后的天气情况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以立秋的早或晚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气温是不科学的。其实,立秋后的天气变化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早立秋”以后,如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步南移,北方冷空气活动活跃,太阳辐射减少,天气变得比较凉爽,就会产生凉飕飕”的感觉。但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步南移后,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连日晴朗少云,太阳辐射较强,地面增温明显,高温天气就比较容易出现,人们感到炎热难受,甚至出现“秋老虎”天气。

  立秋标志着一年中气温由升降的转折期,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纬度、海拔高度跨度都很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各地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按照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标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才算立秋。因此,根据人们依靠常年的经验总结的谚语来预报天气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理区域和气候背景,但对人们生活还是有一定提示作用的。

                                  来源:生活中的气象常识 (作者:郑治斌、周泽民、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