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原创科普文章】---生活中的气象常识---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谚语,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对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三伏”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一种表示季节的节令,一般处在每年的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这时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太阳的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随后的夏季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散热,这就使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加,温度持续增高,一天比一天热,在“三伏”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天气也就最热了,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原因。
从气象角度来说,每年的7、8月,我国许多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或影响,空气下沉增温强烈,白天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和地面辐射增温,形成三伏天酷暑的高温天气。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加之平均风速较小,气压较低,这也是三伏天有时比较闷热的原因之一。
而冷在“三九”是人们形容农历年中最冷的时候,约在阳历1月中下旬,反映了一般的气候规律。因为地球按照自己的轨道绕太阳运行,每年冬至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上,这天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最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最小,因此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也最少,而它向空间散发的热量却多,但地球上仍有一些“积热”。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白天日趋增长,但这都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地面散发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地面继续失去热量,地面的“积热”一天比一天减少,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温度继续下降。到了“三九”时节,地面“积热”大量消耗,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再加上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天气就更为寒冷,这就导致了“三九”气温最低,所以冷在“三九”,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啦。
来源:生活中的气象常识 (作者:郑治斌、周泽民、王晓莉)